一昨陪锡杖①,卜邻南山幽②。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③。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④。茅屋买兼土⑤,斯焉心所求。
(此承上章,亦与赞公商卜居也。上云“更越西南顶”,故此章遂提西南两段。首段欲卜居南山。
《杜臆》:卜居先卜邻,公之惓惓于西枝村,为赞公在耳。未便阴崖秋,犹前诗“苦涉阴领沍。”竟日阳光留,犹前诗“要求阳冈暖。”)
①希曰:梵云阿若罗,此云锡仗。②《左传》:“唯邻是卜。”③鲍照诗:“阴崖积夏雪,阳谷散秋云。”④《易林》:“火盛阳光。”⑤【远注】屋兼买土,谓欲得山中带土之地,可居亦可耕也。旧作兼买其地,岂有买屋无地者。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泰稠。亭午颇和暖①,石田又足收②。当期塞雨于,宿昔齿疾瘳。徘徊虎穴上③,面势龙泓头④。
(次言欲卜居西谷。杉漆石田,见物产可资。但亭午暂暖,不如竟日留光耳。【卢注】西枝西曰有谷,定指同谷。近闻,必指同谷邑宰书。公至同谷界诗“邑有贤主人”,“来书语绝妙”,此可相证。《同谷七歌》中“南有龙兮在山湫”,后《发同谷县》诗“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诗云虎穴、龙泓,指此无疑。)
①《天台赋》:“羲和亭午。”《太平御览》:日初出曰旭、曰晰、曰晞,在午曰亭午,在未曰昳。②《左传》:吴将伐齐,子胥曰:“夫得志于齐,犹获石田也,无所用之。”③《陕西通志》:虎穴在成县城西。④《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注:“察五材曲直、方面形势之宜。”龙泓,一在飞龙峡,一在天井山,《方舆胜览》:飞龙峡,在仇池山下,白马氏杨飞龙据仇池,故名。其东杜甫避乱居此,有诗云云。
柴荆具茶茗①,径路通林丘②。与子成二老③,来往亦风流④。
(末计定居后情事,仍归结卜邻意。此亦与上章同格。)
①谢灵运诗:“促装返柴荆。”《世说》:此为茶为茗,觉有异色。《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早收曰茶,晚收曰茗。②谢安诗:“寄傲林丘。”③二老,本《孟子》。④《晋书·乐广传》:“天下言风流者,以王乐为称首。”王嗣奭曰:此章乃真实商量,本尺牍而韵以为诗耳。虎穴、龙泓,其地幽胜。径通林丘,与赞公近,今志书所载,有杜公故宅,岂于此曾暂住耶。
-----------仇兆鳌 《杜诗详注》-----------
一昨陪锡杖,卜邻南山幽。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
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
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终日得阳的地方。
茅屋买兼土,斯焉心所求。
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以终天年。
近闻西枝西,有谷杉黍稠。
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
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作物能够丰收。
当期塞雨干,宿昔齿疾瘳。
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牙疼的老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同去西谷。
裴回虎穴上,面势龙泓头。
徘徊于虎穴之上,观览于龙潭之恻。
柴荆具茶茗,径路通林丘。
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也将踏着小路,拜访您的林丘。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流的呢!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未便:不便。
竟日:终日,整天。
买:一作“置”。
杉:指树。
黍:指庄稼。“一作漆,即黍。多。中午。“一作沙。“一作寒。早晚,表示时间之短。才病。病愈。今写作“徘徊”。山名。对面。水名。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一作遥。指自己与赞上人。
《寄赞上人》被选入《全唐诗》的第二一八卷第八首。这可以说是一篇诗体书信。
从内容着眼,这首诗可分三段。
第一段八句,通过对前一次卜邻的回顾,引出诗人置“草堂地”的条件。杜甫到秦州后所以再三想到西枝村,就是因为那里有赞公这位“上人的缘故。第二句中不言“卜居”而说“卜邻”,正是这个意思。三至八句说明“心所求”的地方应该是什么样子,反衬出“一昨陪锡杖所以没有成功的原因。其中“年侵”以致“腰脚哀,由于“腰脚衰”,所以“未便阴崖秋”,脉络十分清楚。“未便句从反面讲,“重冈”两句正面说,就是《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所说的“要求阳冈暖”的意思。“茅屋”句写作者的另一条件;置草堂并购附近可耕种的土地。最后一句“斯焉”的“斯”统指上述各项,“心所求”总结全段。
第二段包括“近闻”以下四句,描写“西枝西”的那条山谷。这里关于山谷的传闻,正照应上段中对草堂地的要求。“有谷”承“重冈”,不过一从“冈’’说,一从“谷说;“亭午句承“竞日”句,其中一写正午,一写全天;“石田”句承“茅屋”句,不仅“兼土,而且足收。那正是诗人理想的卜居之地。
第三段包括“当期”以下八句。写诗人的愿望和设想:“塞雨干”、“齿疾瘳”之后,卜居西枝西谷,与赞公为邻,互相来往交游,共同欣赏西枝秀色胜景,以此为乐事。“柴荆”、“茶茗”,淡泊闲适,正是风流之处。
这首诗的特点是层次清楚,内容丰富。从这首诗里,读者看到了一位失意老人对自己晚年生活的期望。杜甫觉得自己已经年迈,腰腿也不灵便,不宜居住在阴冷的地方,如果有一块阳光充足的山坡上能搭建自己的茅屋,周围还有土地可供耕种,就心满意足了。当他听说西枝村西边有个地方,不但林木繁茂,风和日暖,而且有着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渴望能去那里居住。他通过诗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到时和赞上人你来我往,一同徜徉在山原,信步于林径,观看西枝村秀色美景;赏花品茶论经赋诗,是件多么令人惬意,使人羡慕的风流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