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处女发半华①,四十五十无夫家,更遭丧乱嫁不售②,一生抱恨长咨嗟。
(此伤夔女之哲期不嫁者。《杜臆》:丧乱嫁不售,盖男子阵亡,无娶者。)
①《白帖》:处女,室子也。②《类苑》:无盐女,姓钟离,名春,貌丑嫁不售。
土风坐男使女立①,男应门户女出入②。十有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③。筋力登危集市门④。死生射利兼盐井⑤。
(此备叙夔女之苦。《杜臆》:登危采薪,集市卖钱,以供给一家,且不顾死生,而兼负盐井,其劳苦极矣。然野花山叶,比于银钗,则当之者以为固然而忘其苦矣,此尤可悲也。)
①陆机诗,“土凤清且嘉。”②傅玄《豫章行》:“男儿当门户,堕地自生神。”古诗:“键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③《吴越春秋》:“鬻薪之女。”陆游《入蜀记》:“峡中负物卖,率多妇人,未嫁者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只,后插象牙梳如手大。”④《抱朴子》:“登危涉险。”⑤《蜀都赋》:“乘时射利,财丰巨万。”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北有昭君村①。
(此见其形容困悴而为悯惜之辞。【鹤注】《负薪行》言夔州之女,故以昭君村结之。依诗三韵,分为三段。)①【钱笺】《寰字记》:归州兴山县,有王昭君宅,即此邑人也,故曰昭君之县。村连巫峡,香溪在邑界,即昭君所游。《方舆胜览》:归州东北四十里,有昭君村。《琴操》云:昭君死塞外,乡人思之,为之立庙。庙有大柏,又有捣练石在庙恻溪中,今香溪也。庙属巫山县。
-----------仇兆鳌 《杜诗详注》-----------
夔州处女发半华,四十五十无夫家。
夔州的处女头发都已经斑白了,四五十岁了还没有丈夫。
更遭丧乱嫁不售,一生抱恨长咨嗟。
遭遇了丧乱更嫁不出去,一辈子只能留着遗憾而悲叹。
土风坐男使女立,应当门户女出入。
当地的风俗是男的坐享其成而女的立地侍候,男的在屋里当家,女的出入操劳。
十犹八九负薪归,卖薪得钱应供给。
女子背着柴火回来是极为常见的,卖出去的钱要供给一家生活和缴纳税务。
至老双鬟只垂颈,野花山叶银钗并。
到老了仍然是双鬟垂到颈部的处女打扮,野花同银钗一起戴在头上。
筋力登危集市门,死生射利兼盐井。
竭尽全力上山砍柴和去市场卖柴,为了谋取小利不顾生死,还要去盐井运盐。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
她们终年劳累,面带泪痕,衣单体寒,困居在偏僻的山脚下。
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
如果说巫山一带的妇女天生粗丑,那么是不可能有王昭君的。
半华:斑白,见得是老处女。
四十五十:是说有的四十岁,有的五十岁。
嫁不售:即嫁不出去。
土风:当地风俗习惯。重男轻女,故男坐女立。一作“应门当户”。下即写妇女出入操劳的事情。即十有八九,见得极普遍。
应供给:供给一家无活及缴纳苛捐杂税。
登危:是说登高山去打柴。
集市门:入市卖柴。不顾死无的去挣点钱。负薪之外,又负盐,所以说兼盐井。
石根:犹山根。
巫山:在长江边巫山县(今重庆巫山)境,属夔州。
昭君:王嫱字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后嫁匈奴。
此诗写出了夔州妇女的勤劳困苦,表现了诗人对她们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结句答问,正是深意所在。诗中通过对夔州一带重男轻女风俗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也是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反映。
开头四句并非着意写夔州的生活习俗,而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性的社会问题。《后汉书·周举传》指出当时的社会弊病是: “内积怨女,外有旷夫。”这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朝社会同样存在。女子“上头”后一般至十六、七岁即出嫁,而夔州女已经头发半自,四五十岁了,仍然是找不到丈夫的老处女,原因是她们遭逢丧乱,男丁减员,女子嫁不出。夔州处女被安史之乱葬送了青春年华,所以抱恨终生,令人叹息。“堪咨嗟”,一作“长咨嗟”,用“堪”字是表现作者对夔州处女命运的哀怜和悲叹,而用“长”字则是夔州处女的自怨自悒。
此诗的第二个层次,即“土风”以下二句,着重写男尊女卑、男逸女劳的当地风俗。女子同时肩负着男人和女人的两种义务,承受着心理和体力的双重折磨,却处在男人的附属地位上。
“十有”以下八句是对夔州妇女日常生活的具体描写,也可以说是诗的第三个层次。这一层写得很有特色,八句之中两两交叉,分别写夔州女的劳动和妆束。她们十之八九要砍柴、卖柴,换的钱来养家糊口。女子既要维持家计,又要应付官府摊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老处女的肩上。接下去两句写她们的服饰,颇有画龙点睛之妙。杜甫写的是老处女,所以她们把头发挽成垂颈的双鬟。因为是处女,她们爱美的心思尚未泯灭,尽管头发已经半白了,上面却插着银钗和野花山叶等饰物。这些还只是作为铺垫,目的是写夔州处女的操劳之苦。滚西一带的集市在高处,她们背着柴草拼力爬高到市集上出卖。对于“死生射利兼盐井”句,意思是背盐只赚得蝇头微利,是贩私盐,是偷偷摸摸地贩卖私盐,这样“死生射利”四字才有着落。夔州女除了负薪,还得背盐。在唐代盐铁由国家专卖,贩私盐不允许,但可以多赚一点钱。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去贩卖一点私盐,并不是像大商人那样为了屯积居奇。杜甫把史书中的“乘时射利”和“豪贾射利”改为“死生射利”,正是为了说明背盐女子像获取猎物一样冒险挣钱。 “死生”二字是定性的, “射利”二字是绘形的。正因为负薪女挣扎在饥寒和死亡线上,所以她们备感生活的艰辛,挥泪度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酸的图画。
最后二句是反诘语,用以照应全篇,意谓夔州处女老大嫁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她们长得粗丑,美貌动人的王昭君的故乡不就是在这一带吗?这里的“巫山”与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无直接关系,当指地名而言,但其中也包含着此地自古出美人的意思,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讥刺意味。
此七言古诗,在现存杜诗中系一首颇为别致、耐人寻味的风土诗。诗以贫苦的劳动妇女为题材,其描绘当时夔州一带的农村妇女,乃具有典型之意义。杜甫对此不仅寄以深厚的同情,且在最后“若道巫山”二句中,尤针对封建统治者诬蔑劳动妇女为“鹿丑”的不实之词,理正词严地予以驳斥。此在全部古典诗歌史上乃是鲜见的。诗写土风,文字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