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更漏子·柳丝长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李煜 更漏子·柳丝...

更漏子·柳丝长

朝代:五代 作者:李煜 复制
liǔ cháng
chūn
jīng sāi yàn
chéng
xiāng báo
tòu zhòng
xiù wéi chuí
mèng cháng jūn zhī

作者介绍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更多

年代五代

收录作品145首

此词一题温庭筠作。花间风格明显。若为李词,当属前期作品。

这是一首春闺词。

上片写春夜的环境。柳丝细长如情丝般柔长,霏微春雨润绿了柳丝,也滋润了女主人公春天的情怀。如此春夜难以入睡,偏又听到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之声,渐行渐远,更显春夜寂静。漏声惊起了边塞的大雁,城中的寒鸦。实则惊动的,是闺房中相思的女子,大概也有身在边塞的,她思念的人。但是,塞雁,城乌可以惊飞,而画屏上金线绣的鹧鸪,却无法起飞,如同春闺中的女主人公,只能在闺房中思念情郎,却无法去见他。

下片写春思之人。薄薄的香雾,还是能透过重重层层的帘幕,正如女主人公那淡淡相思的惆怅,却能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红烛已经燃尽了,夜已过了大半。她垂下帘帷,想把漏声薄雾,以及如薄雾般难以排遣的相思,都挡在外面,不听也不看了。不料却依然相思入梦。只是她梦中的人,并不知道她的思念。

此词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画有声。柳丝,春花是视觉。雨声,漏声是听觉。视觉和听觉,共同构建了这个寂寞难眠的春夜。塞雁,城乌为动态,而绣屏上的金色鹧鸪,虽华丽,却是静态的,无法飞动。犹如独守空闺的女主人公。一动一静的反差,更衬托出了女子的寂寞惆怅和无可奈何。

---------------------------------------------------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思妇长夜闻更漏而触发的愁苦思恋以及她的孤寂境遇。

上片写室外之景,全都围绕“漏声”来写。首三句描写春雨绵绵洒在柳丝上,洒在花木丛中的情形。独处空闺的人是敏感的。外界的事物很容易触动其心绪,何况是在万籁俱寂的春夜。因此,当她听到从花木上掉下来的雨滴之声,犹误以为是远方传来的计时漏声。可以想象,女主人公由于对远人的眷念时刻萦系在心,无法释然。故而心绪不宁,度日如年。那雨滴之声就像是放大了的漏声,对她来讲就格外地刺耳。柳丝、春雨等本是浓丽之景。但在这里只是用来暗示女主人公凄凉的心境,增强对比的效果。“惊塞雁”三句则进一步渲染思妇的这种心理感觉。别说人忍受不了这夜雨之声的侵扰,就算物也难免受到影响。在思妇的想象中,即使征塞之大雁,宿城之乌鸦,甚至是画屏上之鹧鸪也必定会闻声而惊起,不安地抖动其翅翼。这几句是移情于物的写法,以惊飞的鸟来暗示思妇不安的心情。“画屏金鹧鸪”,由室外移至室内,由听觉变成了视觉,描写静止的鹧鸪慢慢变得灵动起来,这种错觉正好衬出思妇胸中难言之痛苦。

下片描写思妇所居之室内情形。在兰室之内,炉香即将燃尽,香雾渐渐消散,但却依然能透过层层的帷帐。在这样精致雅洁的环境里,女主人公的心态却只能以“惆怅”两字来概括,可见其凄苦。这些如“谢家池阁”的华堂美室曾经是女主人公与离人共同欢乐的地方。现今独自居住,物是人非,故其心理感觉就迥然不同。“红烛背”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在这孤寐无伴的夜晚,百无聊赖的环境下女主人公之情状。这可以理解为女主人公在惆怅索寞中黯然入梦,也可以理解为她的心理独白。长夜相思,寂寞惆怅,在意绪索寞中不得不背对红烛,低垂绣帘,想借寻梦来暂解惆怅,稍慰相思。但转而又想,所思者可能也一样在异地夜雨闻漏,耿耿不眠。恐怕自己的相思乃至长梦对方根本不知情。“梦长君不知”是一种可悲可叹的情景,怨怅中含无限低徊之意,显得特别蕴藉深厚。

全词用暗示的手法,造成含蓄的效果,思妇寂寞凄凉的心理状态,深沉细腻的感情世界,几乎都是从具体的物象中反映出来的。

更漏子·柳丝长翻译

【注释】:
(一题 温庭筠作)

1.迢:远.递:近.迢递:形容声音越来越远.
2.塞雁:别作"寒雁".塞:边塞.
3.寒乌:别作"城乌".寒乌,即乌鸦.
4.重幕:别作"帘幕".重:层层.
5.谢家:晋代才女谢道韫,善诗,因此后人以"谢家"泛指青年女子.
6.背:暗.红烛背:指灯烛燃尽.
7.绣帏:别作"绣帘".绣帏:绣花的帷幕。

此词一题温庭筠作。花间风格明显。若为李词,当属前期作品。

这是一首春闺词。
上片写春夜的环境。柳丝细长如情丝般柔长,霏微春雨润绿了柳丝,也滋润了女主人公春天的情怀。如此春夜难以入睡,偏又听到花外传来连绵不绝的更漏之声,渐行渐远,更显春夜寂静。漏声惊起了边塞的大雁,城中的寒鸦。实则惊动的,是闺房中相思的女子,大概也有身在边塞的,她思念的人。但是,塞雁,城乌可以惊飞,而画屏上金线绣的鹧鸪,却无法起飞,如同春闺中的女主人公,只能在闺房中思念情郎,却无法去见他。

下片写春思之人。薄薄的香雾,还是能透过重重层层的帘幕,正如女主人公那淡淡相思的惆怅,却能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红烛已经燃尽了,夜已过了大半。她垂下帘帷,想把漏声薄雾,以及如薄雾般难以排遣的相思,都挡在外面,不听也不看了。不料却依然相思入梦。只是她梦中的人,并不知道她的思念。

此词的特点,是动静结合,有画有声。柳丝,春花是视觉。雨声,漏声是听觉。视觉和听觉,共同构建了这个寂寞难眠的春夜。塞雁,城乌为动态,而绣屏上的金色鹧鸪,虽华丽,却是静态的,无法飞动。犹如独守空闺的女主人公。一动一静的反差,更衬托出了女子的寂寞惆怅和 无可奈何。

李煜其他诗词

五代诗词更多 >>

推荐诗词

相关诗人

上一首: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下一首:谢新恩·秦楼不见吹箫女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