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张洎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张洎

作者介绍

张洎

张洎   zhāng jì

(933—996)滁州全椒人,字师黯,一字偕仁。五代南唐时进士。后主擢为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参预机密,恩宠第一。归宋,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至道元年除给事中、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政事一决于准,无所参预,专修时政记,甘言善柔而已。后欲自固权位,奏事劾准。博涉经史,多知典故,文采清丽,然性险诐鄙吝,好攻人短。有《贾氏谈录》及文集。
本    名 张洎
字    号 字师黯,一字偕仁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滁州全椒
出生时间 934年
去世时间 997年
主要作品 《纪赠宣义大师梦英》《句》《句》《暮春月内署书阁前海棠花盛开率尔七言八韵寄》《题越台》等
主要成就 推忠佐理功臣上柱国清河郡侯

张洎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张洎(934—997),字师黯、偕仁,安徽全椒草庵沿河村人(今名)。他行止洒脱,文采清丽,博览佛道书籍。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张洎跟随李煜作阶下囚。金陵被围时,张洎曾劝李煜拒降,并起草蜡书调遣救兵,被捕后宋太祖责问张洎,并取出缴获的蜡书对证。张洎毫不惧怕,从容地回答:“各为其主,今能一死,尽为臣之份了。”因此受赵匡胤的器重,授官太子中允,入舍人院。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张洎先后出知相、贝两州(相州,今河北邢台、河南林县一带;贝州,今河北与山东交界数县),数年后回京任礼部郎中。淳化年间,张洎出任太仆少卿,太宗召见他说:以往,太仆少卿乃是闲职,今我赋其为要职,你即是改制后的首任。今后,凡是章奏必经你手后再呈递给朕。不久,又被拜为谏议大夫、大理寺判兼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一时深得信任,太宗赵匡义曾赐诗称赞他为“江东人士之冠”。端拱初年,契丹入侵,张洎上表建议练兵聚谷,分屯军队于边塞。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赵匡义任命张洎为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与寇准同列中枢,因政事为寇准主持,遂专修政纪、编纂史籍。次年赐誉推忠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张洎因身为二臣,议事常常迎合太宗意旨,后被太宗察觉,降刑部侍郎,十余日后病逝于京(今开封市),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张洎有文集50卷流传于世,其中《贾氏谈录》是他为南唐出使赵宋时所记录的贾黄中谈话录,内容多为唐代轶闻。

人物轶事

南唐时举进士。起家上元尉,累迁礼部员外郎,知制诰。参预机密,恩宠第一。宋开宝八年(975年),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张洎与李煜一起作了阶下囚。早在金陵被围时,张洎曾劝李煜拒降,并起草蜡书送至城外调遣救兵。被捕后宋太祖责问张洎,并取出缴获的蜡书对证。张洎毫不惧怕,从容回答:“各为其主,今能一死,尽为臣之份了。”因此受到赵匡胤的器重,授官太子中允,入舍人院。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张洎出知相、贝两州(相州,今河北邢台、河南林县一带;贝州,今河北与山东交界数县),数年后回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任礼部侍郎。淳化年间,出任太仆少卿。太宗赵匡义召见他说:以往,太仆少卿乃是闲职,今我赋其为要职,你就是改制后的首任。今后凡是奏章必经你手后呈递给朕。张洎在太仆少卿任上勤勉尽职,太宗深为赞赏,不久拜为谏议大夫、大理寺判兼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参知政事,与寇准同列。但政事一决于准,张洎无所参预,因而奉准愈谨。赵匡义曾赐诗称赞他为“江东人士之冠”。端拱元年(988年),契丹入侵。张洎上表建议练兵聚谷,分屯军队于边塞,加强防卫,得到朝廷同意。至道二年(996年),赵匡义任命张洎为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与寇准同列中枢。因政务由寇准主持,遂专修政纪、编纂史籍。至道三年赐誉推忠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他因身为二臣,议事常迎合太宗意旨,后被太宗察觉,降为刑部侍郎;十余日后病逝于京(今开封),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张洎文通词达,著于当世。然而性情险诐,好攻人短,颇为世人不齿。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传于世。张洎工诗文,文章清赡。善清谈,通读释道书;通禅览道、终日清淡。然而他性格鄙吝,后主归宋后,十分贫困,而张洎还去讨要。后主以白金器给他,他还不满意。他本与潘慎修关系很好,一听潘慎当了后主记室,就疏远了他。张洎与徐铉交厚,徐铉以父礼事,因寇准举荐过徐铉,他谨慎相待,可一旦论事相对立,张洎马上绝交。就是对寇准,张洎还揣摸着奏本诽谤。人说张洎,连亲戚也别想沾边。但是,他为自己珍玩,还向徐铉求过笔札。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