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翁承赞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翁承赞

作者介绍

翁承赞

翁承赞   wēng chéng zàn

翁承赞(859~932)字文尧(一作文饶),晚年号狎鸥翁,莆阳兴福里竹啸庄(今北高镇竹庄村)人。翁氏为礼乐名家,东南茂族,其先京兆人也。曾祖何,官检校右散骑常侍;祖则,官大理司直;父巨隅,荣王府咨议参军,赠光禄少卿,累迁少府监,居兴福里,见其地“前有海水朝宗,后有竹林环荫”,遂名其乡“竹啸翁庄”。
本    名 翁承赞
所处时代 唐代
主要作品 《松》《柳》《晓望》《隋堤柳》《万寿寺牡丹》等

翁承赞诗词更多 >>

生平

唐乾宁三年(896年),翁承赞以进士第三名被选为探花使,擢博学宏词科,授京兆尹参军,累迁右拾遗,户部员外郎。天祐元年(904年),翁承赞奉昭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备受王审知礼待。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国号梁,以翁承赞为右谏议大夫。开平四年(910年),朱全忠以翁承赞为册礼副使,册封王审知为闽王。后朱全忠任命翁承赞为福建盐铁副使,加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因朱全忠日渐骄恣,翁承赞辞官回闽。

翁承赞回闽后,王审知拜他为同平章事,封晋国公,其故里被命名为文秀乡光贤里昼锦庄。为闽相期间,翁承赞建议王审知在福州设立“四门学”,并在所属各州县广设庠序以授生徒,发展福建地方教育。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审知卒。其诸子为争夺政权而造成混乱,闽政日非,翁承赞称疾致仕,归隐建州(今建瓯),长兴三年(932年)去世,终年73岁。追谥忠献。有诗集,现存诗作120余篇。

巨隅子三:长承赞、次承裕、三承颖,因其父购寺田筑宅漆林(今福清新厝镇漆林,自古隶属莆田县直至1956年),遂举家迁焉!父巨源,曾任恭王府咨议参军。承赞少时攻读甚勤,立志功名。唐景福元年(892年),应试不第,在长安滞留4年。到唐乾宁三年(896年)才登进士第,以第三名擢为探花使。翌年,又擢博学宏词科,授职为京兆尹参军。由于他学问渊博,文辞清丽,朝贵众口交誉,官职逐步升迁,累官秘书郎、右拾遗。他看到割据一方的藩镇和掌兵弄权的南北司内外勾结,认为这是朝廷的莫大隐患,曾上章抗言:“方镇交结权幸,终必误国”。其直言敢谏赢得朝野的赞许。

其从子乾度,官左补阙,乾度有子六人:处厚、处恭、处易、处朴、处廉、处休,相继于宋建隆(960-963年)、开宝(968~976年)、雍熙年间(984~987年)双双进士及第。时称“六桂联芳”,宋时建“六桂祠”至今尚存(在今黄石镇清中村)。

承赞羁留京都多年,觉得自己无补于大局,便萌归思。正好这时昭宗李晔为羁縻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他持节回闽册封王审知为"琅琊王",他便高兴地于唐天佑元年(904年)踏上归程。

承赞回到福州,备受王审知的礼遇,一再挽留,但他朝命在身,不能久留。又回到长安复命。

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让”,自就帝位,改国号为梁,定都开封。承赞归梁,被擢升为谏议大夫。这时,王审知为求闽中政局安定,向朱全忠上表纳贡。朱知承赞前曾使闽,便派他为副使。于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再次回闽册封王审知为闽王。

承赞二度回到福州,目睹人民安居乐业,“江山胜往年”,便产生了终老故里的念头,但王命难违,只好“自恨悠悠再别家”,重返开封。

朱全忠提升承赞为史大夫,加左散骑常侍。但他看到朱全忠日渐骄恣凶悍,难与为治,而王审知却能励精图治,有贤明之称,便不再留恋中朝,毅然辞官返里。

承赞回闽,王审知即拜他为同平章事,擢居相位,后又晋爵晋国公,并将他的出生地乡名改为“文秀”,里名改为“光贤”,以示荣宠。

翁承赞之功

他在为相期中,对于审知整饬吏治,发展经济等重要措施,都起了襄助的作用。他建议在福州也设立供庶人入学的“四门学”,“以教闽士之秀者”,在各府县广设庠序,做到府有府学,县有县学,乡村有私塾,海隅闭塞之民智为之一开。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王审知卒,承赞为写墓志铭。

承赞晚年辞官归隐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同一些僧道交游,过着“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的生活。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去世,享年74岁,安葬在建安新丰乡,追谥忠献。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