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徐侨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徐侨

作者介绍

徐侨

徐侨   xú qiáo

(1160—1237)婺州义乌人,字崇甫。早从学于叶邽。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调上饶主簿,始登朱熹之门,熹称其明白刚直,命以“毅”名斋。入为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兼吴、益王府教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以忤史弥远劾罢。理宗端平初被召,迁秘书少监、太常少卿。入觐,手疏数千言,上劘主阙,下逮群臣,无所回隐。进工部侍郎。因疾乞休,以宝谟阁待制奉祠。卒谥文清。有《毅斋诗集》。
本    名 徐侨
字    号 字崇甫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
出生时间 1160年
去世时间 1237年
主要作品 《安溪》《常自在歌》《晨兴耕菴》《初晴出南山过西湖往九峰复饮於湖光》《次陈和仲惠云山歌韵》等
主要成就 理学、诗歌、散文
祖    籍 浙江诸暨

徐侨诗词更多 >>

个人简介

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在江西上饶主簿时,拜理学大师朱熹为师,朱熹称他为“明白刚直士”,给予他的书房命名为“毅斋”。后来,任绍兴、南康司法,因家中丧事离职。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丧期满后回临安等候选用。南宋丞相史弥远为首的主和派主张与金人议和,徐侨上书力陈议和之患,提出退敌之策,不怕触怒权贵,为人称颂。朝廷授予他严州推官,1214年,又改任刑工部架阁文字等职。1217年他担任安庆知府,抚恤金、百姓,训练士兵,作好抗金准备。绍定六年(1233),南宋小朝廷重用忠臣,封徐侨为宝漠阁江东提刑,又升秘书少监改太常少卿,徐侨均以年事已高而推辞,不肯上任,后宋理宗请他兼任侍讲,即常向皇上讲些道理的官,又兼国子监祭酒、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官。因与新宰相意见不一致,徐侨再三要求辞官回义乌,宋理宗考虑他身体欠佳,才准许他退休。他回乡不久便死了,享年78岁。宋理宗赐谥他“文清”二字,葬于五云山的南麓。徐侨学识丰富,朱元龙、康植、王世杰、朱中、龚庆元、叶田庚这几位进士、学者都是他的学生。他的著作有《读易纪》3卷,《续史纪咏》1卷、《杂说》1卷、《文集》10卷。皆不存。唯存《毅斋别录》1卷。

人物生平

科举入仕

徐侨祖籍诸暨,五代吴越时上祖徐时敏迁居义乌县治西南30里的靖安里。徐侨生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六月十八日。幼少时颖悟勤读,行为端庄,年二十入国子监为大学生。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中进士第,初授信州上饶县主簿。部使者闻他任职贤能,拟荐举,问徐侨有何要求,侨答:“我当尽忠职守,做好应做的工作。”任满,升绍兴府掌管律令、定罪、盗贼、赃赎诸事的司法参军。他的父亲人杰病逝,遂丁忧回里守孝。服满,调任南康军司法,又因母鲍氏逝世而归里守丧三年。
  当时南宋疆域,北边与金国划淮河而治。高宗时秦桧掌朝政,力主和议,向金国输币纳绢,但求苟安。孝宗时力谋中兴,有所振作。宁宗开禧二年(1206),权臣平章军国事(位略高于丞相)韩侂胄,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动“北伐”,结果失败,金军占据淮南,迫近长江。南宋朝廷在礼部侍郎史弥远策划下,并与杨皇后合谋,假传圣旨杀死韩韩侂胄,割下首级盛于木匣中送金朝以乞和。徐侨此时丁忧服满,晋京候选,知道此事后,即谒见签书枢密院事林大中(永康人),说:“韩侂胄死有余罪,但函首求和,屈辱过甚,惧非所以立国。”大中赞同徐侨见解,曾于朝会中转达这个意见,但当时朝议已定,无可更改。时人称道徐侨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敢于尽言。大中欲留徐侨在京师临安府任教官,而徐侨愿循例接受吏部铨选,出任严州掌理刑狱诉讼的推官。
  在严州,徐侨遇重要公事必反复论证,不贬人炫己,因此,虽然有同他意见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对他敬重钦佩。朝臣余嵘认为徐侨“学洞圣原,行表乡曲,不当使之陆沉州县。”意思是说徐侨熟悉儒家经典,行为足以为人表率,不应屈居在州县任职。余嵘以刑部详行使者巡视州府,至严州,召见徐侨,接待热烈隆重。临别时,破格请徐侨在庭中上车。徐侨说:“此浙西提刑厅事也,非属吏所当逾越。”揖谢,退出门外才上车回衙。
  宁宗嘉定七年(1214),徐侨到朝中任刑、工部架阁文字,即掌理刑部、工部文犊档案,整理文字工作,又改宣教郎。召试馆职(宋洪迈记:“国朝馆阁之选,皆天下英俊,然必试而后命。一经此职,遂为名流。”),试题为《巩固边防策论》。徐侨在文中说:“自古为国,不忧天下之多事,而忧大体之不举,大势之不振。比如身体,边陲之虞,特一股之患,元气苟充,于一股乎何有?正人天下之元气也,公论国家之药石也;元气充盛则病无由生,药随所患而攻则何疾不除?而近来正直的言论受沮,公论窒而正道屈。今君子在朝丽君子之道不行,未免缄默。当务之急从正君心始,而欲正君心,朝中大臣须先自正其心。”馆职试通过,徐侨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即在朝廷掌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官署的秘书省,担任校对典籍、刊正文字工作,同时兼任宗室吴王、益王府教授。后又授直宝谟阁,江东提点刑狱公事。

任职川郡

当时朝廷及各级官衙费用浮滥,州县官吏贪污者甚多,需索无度,加上每年须向金国输银30万两、绢30万匹,民众负担苛重,怨声载道,国本不固。徐侨自请外放,差遣知和州军州事。和州时属淮南西路,治所历阳(即今安徽和县),隔长江与东北方的建康(今江苏南京)相望,为江防要地。徐侨至和州,整顿军务,修缮防御设备,尤重抚恤民隐。本地所依靠的只有“敢勇”一军,但平时疏于训练,战斗力弱。徐侨挑选精壮五百人,造械器,委将校,每日教以弩射叉枪之法,每十天亲自查阅一次,奖优罚怯,众皆激励自奋。路安抚使(上级主帅)檄调此军,反复下调令四次,甚至严词诘难。徐侨以此军足可保卫乡土,不应外调;倘责备加罪,自己可以离开,而此军负守土之责,不可去。结果终未调离。宋朝沿用前朝“和籴”制度,即以低价强制征购粮食,且实行“推置”、“对籴”、“均籴”、“博籴’、“括籴”等等搜括,比赋税更为苛扰。和州黎民尤其不满和籴溢量,即每征购一石须加几斗以为“火耗”,又称“升耗”。徐侨下令取消升耗,按实际收购数量计算给费。又顾虑以后升耗之外又加溢量,就上奏请准朝廷豁免升耗,严禁溢量无偿征购粮食,民团稍苏,百姓称便。金军渡淮南侵,徐侨部署防御既定,僚属争请揭牌闭关,徐侨不为所动。监州(通判)欲遣妻儿渡江以避,徐侨正色道:“不幸受困,当共死守。”敌知和州有备,不敢侵犯。次年,徐桥改知安庆府。安庆亦在淮南西路,治所怀宁(即今安徽潜山县),接近边防前线。徐侨上奏章,大意说:今有可乘之时机而自弃其机,有可附之人心而自离其心,有可振之国势而自推其势。积是三失,战不能,和不可,于是议者益坚自守之说。有必战之志,能战之具,而后可以言守。边淮之地未尝不为固守之备,而上下常有不可守之疑虑,其患有六:上下避事,将帅异心,籴运扰民,巡警非任,民兵无实用,官军无固志。愿声大义以厉天下之志,广至恩以怀中原之心,图远略以蓄全胜之威。移制司(又称制置使,掌本路各州军马屯防)于两淮要地,凡军务概任其所为,使得以专其赏罚予夺之权,朝廷则严黜陟以责其成效,则六患革而三失去矣。徐侨上策,颇得朝中赞赏。嘉定十一年(1218)冬,徐侨升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过长江,见淮民流亡建康、镇江一带者以万计,饥寒交困,遂命令州县官以国家积贮的常平仓粮食赈济。有官员认为须请示制置使的批准方可开仓,欲申文上报批复后实行。徐侨发怒,说:“赈饥如救溺,怎能按照常规文书往还,迁延误事?”急命发粮,且奏请劾罢两人官职。此一举措,救活无数饥民

遭贬讲学

徐侨任新提举官职视事近半年,到五月,按例当上便民奏章。徐侨长在农村,又长期任职州县且在朝廷数年,熟知民众爱憎及官场陋习,在奏章中坦陈所见所思。其中说:“国所恃以立者民也,为民而安者兵也。今天下之民憔悴愁苦,类欲无生;天下之兵,饥穷羸弱,动皆窜衄。为陛下治民者率皆贪吏,统其兵者莫非偾帅(即败军之将)。”又说:内外文武之臣,“昔窃公帑,今夺民产;昔盗军储,今钩虏货。”开禧年间奸臣专政,“臣尝言庙堂为交易之地,台谏为囊?之所。”“今天下如不系之舟,置之渺茫之中,风涛上下汹汹,盗贼左右纵横,而舟中之人方且争取金珠,竞攫锦罽(jì)。”“中原苦残虏如坠涂炭,畏强鞑如畏虎狼,望仁义之师如饥渴之须饮食。苟中国之政率正矣,则归者如市,英豪谁敢不服,其机一转手间耳。愿明诏大臣以正己之道正人,忧家之虑忧国;斥逐奸佞,亲近忠直;守廉隅者临民,阅诗书者总戎;以弭污虐之风,以系军民之心,以消僭叛之萌。庶几致安于已危,迓治于将乱。”
  时史弥远擅专朝政,阅表大怒,指使掌监察的谏官捏词弹劾。徐侨听到这个消息,即解印辞职,军民嗟惜,设香案于道旁拜送。过六年,宋理宗赵昀即位,崇尚儒学,礼待耆老,表彰恬退。礼部侍郎真德秀人朝奏荐,说直谏敢言如徐侨,愿置之言论之地,实为国家转弱图强之本。赞同此议的人相继,俱为当时奸相史弥远所阻。
  徐侨辞官回义乌,先借住五云寺(今东河乡何斯路村南面,寺早废)僧舍,悠游山林,寂居闲处。后徙南乡赤岸东岩,筑室数间,有盖瓦平房,亦有茅舍,仅蔽风雨。附建茅屋数间名东岩书舍,供慕名前来求教的门人肄习住宿。
  徐侨家在农村,向来耕读传家,父亲人杰重视教育,长子侃,次子悼,成人后皆从学金华吕祖谦。吕是南宋金华学派(婺学)的创立者,世称东莱先生,学业宽容涵蓄,博综诸家。徐侨少时从胞兄处得知要学大体奥旨,长大时,因吕祖谦在朝廷任官,不久病故,因此从学吕祖谦门人叶邽,为吕再传弟子。入大学后更励志刻苦求学。任上饶主簿时,集理学大成且对后世影响甚深的朱熹,路过上饶,徐侨以师礼接待,当面请教,畅谈数日。朱熹对人说:“崇甫明白刚直士也,讲学已有意趣。”次日,赵户曹谒朱问学,朱熹说:“上饶主簿析理殊精,可从之游。”此后书信往还,讲绎辨质反复不置,并给徐侨的书斋命名“毅”,自此“毅斋”成为徐侨别名。徐侨平日不问外事,独于接引问学的人,至老不倦。他教从学者以“命、性、心、中、诚、仁”
  六字为穷理之要,“九思”(《论语·季氏》:“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即反复地多方面地思考;“九容”(数学名词,引申为言论行动必须合乎规矩),为主敬之本。他不但教学生对儒学经典即字即语,辨析名义,融会贯通,更强调省察实践。又以“理义之悦我心,名利之害乎道”两语劝警学生。门人朱元龙、康植、王世杰、龚应之、叶由庚、朱中等皆各有所成就。南宋时理学开始流行,义乌理学之士不少,学问渊博,躬践实履及传播此学,以徐侨最为著名,元朝、明朝著名儒士文人,多与徐侨有师承关系。《义乌县志》开始在立传人物中别标《理学》,徐侨传列首篇。

晚年复出

宋朝有“祠禄”制度,大臣罢职后,可以主管或提举道教官、观名义,无职事而享俸禄。宝庆初,参政知事葛洪、丞相乔行简(皆东阳人)因念徐侨闲居已久,代为奏请祠禄封赏,理宗封徐侨华州云台观主管,徐侨推辞。至绍定二年(1229),理宗又封徐侨建康府崇禧观主管,徐侨又辞,并数次以年老提出告老还乡,终得皇帝允许,遂回义乌于丹溪结庐居住。
  理宗绍定六年(1233),史弥远死。皇帝开始亲揽国政,谋取用老成宿望的人以惩贪风,新大化。当时朝野仰首盼望真德秀、魏了翁、徐侨等诸人入朝主政,皇帝下旨,委徐侨秘书少监,徐侨推辞。次年改元端平,又委徐侨为太常少卿,再次婉言谢辞。帝诏婺州知州以礼津遣,徐侨犹力辞未上路。帝对讲官叶味道(曾任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说:“徐侨屡召未至,可谕朕意促其来。”叶转达上意,徐侨才于端平元年(1234)九月到临安入见皇帝,奏说:“帝王之为天下,其要道有四:正心,齐家,知人,安民。学以正心为本,治以知人为急。君心正则朝廷正.以至百官万民莫敢不正。”委兼侍讲,职掌为皇帝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同年十一月,又兼国子祭酒,总治皇朝最高学府国子监之事。过十日,又命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任命公布,国子监太学生莫不敛肃风动,皆称得师。后迁侍讲。在讲解中,徐侨,敷陈友爱大义,遂复皇子竑济工爵位(赵竑原是皇位继承人,宝庆元年八月被史弥远阴谋害死,改由赵昀继宁宗赵扩为帝)。
  蒙古遗使臣至京,徐侨以他无国书,不应按正式使节接待,不宜留住国宾馆。此建议与原为史弥远党羽、时任丞相的郑清之意见不合,未被采纳。徐侨力求辞职,帝慰留甚勤,御笔授工部侍郎,兼职依旧。徐侨决意求去,因辞不受。帝亲谕知枢密院事(即丞相)乔行简说:“联更新政化之初,特召老成有德望之人,以重朝廷,以辅朕不逮。徐侨乃坚欲退去,朕屡留之不可。卿可以朕意谕之。”两日后宣召,帝抚劳再三,命坐赐茶,徐侨力恳免新命,帝面谕不要坚辞。六月,升集英殿修撰、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赐紫金鱼袋。徐侨以“领祠劝读乃体貌重臣之殊礼,尤非资浅者所当。”再四恳辞,帝允仍任侍讲。
  南宋孝宗后期由宗室赵汝愚任丞相,得到朱熹等大批理学家的拥护,外戚韩?胄则受冷落。宁宗即位,韩受重用,言听计从。庆元元年(1195),赵汝愚被贬永州,朱熹的道学(理学)亦视为“伪学”,禁止传播。庆元三年(1197) 十二月,又定以赵汝愚、朱熹为首的朝野文武59人为“伪学”党籍,重要成员遭贬斥,史称“庆元党禁”,至嘉泰二年(1202)才解除。徐侨时任州县佐吏,职位不高,又两次丁忧在家守孝,故未因理学信徒而受迫害,但理学的流传则遭大挫折。徐侨任侍讲,主要为皇上讲解儒家经典兼及理学。他与侍读真德秀等人,合力请准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从祠孔庙。“五经”尤其是“四书”及朱熹的解释重新成为士子必读书,历元、明、清朝代各级科举考试皆据此命题。理学得以复兴且长时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学术、伦理思想体系。他不赞成只将理学作为猎取功名的工具,强调真履实践,修身齐家,利国惠民,始终言行?致,因而受人敬重。
  徐侨九次上奏章,请求辞官归故里。嘉熙元年(1237)四月,诏“徐侨辞荣避宠,雅志莫回,有道之朝当遂其高风而励其靖节”,以集英殿修撰、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徐侨力辞不敢当,以宝漠阁待制致仕,告老还乡。十一月病逝于家,享年78岁。讣闻于朝,谥文清。墓葬五云山南麓。夫人胡氏,先侨15年病故。长子?,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次子钧,迪功郎、新绍兴府上虞县主簿。幼子?,承奉郎、宁国县丞。

守官居家


  《宋史·徐侨传》记:“若其守官居家,清贫刻厉之操,人所难能也。”他安贫乐道的操守,也成为同时代正直士大夫的榜样。真德秀自箴:“居贫未若义乌之安”,就是指徐侨讲的。
  徐侨一生俭朴,“置物恶偏邪,衣虽素敝不弃,食虽蔬淡必洁”,也就是说不买贵重物品,穿衣素淡破旧不嫌弃,食唯求洁净而喜蔬厌肥。居官非规定的俸禄不受,别人馈送皆谢而拒收。徐侨于嘉定十一年解印归里后,朝中参知政事葛洪、丞相乔行简,代为请求祠禄,徐侨坚辞不受,还乡闲居,甘于清贫。晚年以病辞官归里,又一再坚辞祠禄。
  他常言:“无所欲则刚,无所私则明;刚以达此心之仁,明以断天下之疑。”又说:“己以廉而不能戢吏之贪、犹己贪也;心乎惠民而不能推奸以达惠,犹无惠也。”意思是说,当官必须不贪而无私,自己廉洁还须制止下属贪污,想给民以实惠必先肃清奸贪才能做到。因此,他每到一地,“以实心行实政,吏畏民怀,久而不忘。”提点江东刑狱的任命公布,不少赃官贪吏深知徐侨一向认为当时“贪风为天下大患”,他若主持刑狱,惩治贪污决不会枉法宽纵,因惧怕究罪而闻风纳印去职,先行回避。
  据古《义乌县志·徐侨传》记载,徐侨著有《读易记》三卷,《读诗纪咏》一卷,《杂谈》一卷,《文集》若干卷,但世无传本。所能读到的只有《毅斋诗集别录》一卷,为徐侨十一世孙徐兴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刊行。徐兴在此书序言中说:“文清公著作,‘以之格君心,淑后学,羽翼吾道,有补于世教也尚矣。故黄文献为作公传,必重称其著作,以其文之足以载道也。奈何世久人微,家无全册,仅有杂说数卷。’成化十四年(1478),‘复得先正忠文公所藏毅斋文集一十卷,几欲锓梓,区区屡困场屋,夜雨灯窗之累,莫之暇及。弘治壬戌(1502)□意遭回禄煨烬,可胜惜哉!尚幸是录存于别馆’而保存下来。”
  徐侨以“诗言志”,表露心声,言行一致。徐侨写诗态度严正:“嗟嗟我辈人,志不在名利;所趋必踏正,所论必根义。”(五古《送施持正解官》中句)五律《即事》,则清晰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生活态度:
  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
  布被不妨温,菜根有余滋。
  宾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
  外此了无挠,澹然心地夷。
  五律《送真景元直院将漕江东》之二:
  忧国诚如此,忧民事可知;
  政苛纷蠹螫,官墨厌膏脂。
  谁谓长城在,不扶元气衰;
  天颜还咫尺,时听远猷驰。
  徐侨任官多年,除应得俸禄之外不妄取一文。晚年职位高,皇帝屡赐金帛,皆力辞不受。终其一生,既无崇高府第,亦无广厦厅堂,仅有只庇风雨的竹篱茅舍,但他植竹栽菊,恰然自乐。古风《竹门》中句:“清幽能共适,淡薄能相因。与夫学问徒,讲说敢辞勤。义理滋我悦,诗书陶我真。俱不役肴酌,且无昏精神。然当时省己,勿或浪尤人。古人重晚节,气衰当志新。古人贵老成,齿颓资德尊。初心苟无负,斯不愧斯门。”足以想见他的志趣与为人。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