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尧叟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尧叟

作者介绍

陈尧叟

陈尧叟   chén yáo sǒu

陈尧叟(961年—1017年5月10日),字唐夫,阆州阆中人,北宋宰相,左谏议大夫陈省华长子、太子太师陈尧佐、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长兄。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状元,与弟陈尧佐同科,又与父亲同日获赐绯衣,历官秘书丞、河南东道判官、工部员外郎。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升任同平章事、枢密使。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因病改授右仆射、知河阳军。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去世,年五十七。真宗废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忠”。著有《监牧议》、《请盟录》等。
本    名 陈尧叟
别    称 陈文忠
字    号 字唐夫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阆州阆中
出生时间 961年
去世时间 1017年5月10日
主要作品 《洞霄宫》《赓上赐病归韵》《果实》《妙智洞》《披云亭》等

陈尧叟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家族迁徙

陈尧叟祖籍北方,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河朔之地。其先祖陈翔为唐末并门的书记官。王建入川,翔被用为从事,在王建左右。为王建陈述迁顺的利弊(劝王建不称帝)而违忤了王建,被王建派出作新井县令。后来陈翔弃官居西水,陈尧叟之父陈省华初入仕途即为后蜀孟昶的西水县尉。965年,宋灭后蜀,陈省华授官陇城主薄,又迁栎阳令。

满门风华

陈尧叟生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其父教子严而有方,于端拱二年(989)即中状元,受到太宗皇帝的召见。尧叟器宇轩昂,举止大方得体,回答皇上垂询时口齿清晰,辞意畅达。太宗很是高兴,问左右的大臣:“这个年青人是谁的儿子?”王沔回答说:“他是楼烦县(也称娄烦,在山西境内)县令陈省华的儿子。”太宗于是召陈省华进京陛见,觉得陈省华是个人才,就委任陈省华做了太子中允(太子属官,属詹事府,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等,官阶为五品)。次年四月,太宗皇帝又在同一天提升陈省华、陈尧叟父子任秘书丞(古代掌文籍等事之官),并赐给两人绯袍(宋制,五品以上三品以下官员着绯色官服)以示恩宠。父子同日升任同样的官职,受同样的赏赐,实属旷代殊荣,千余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陈尧叟的弟弟陈尧佐比陈尧叟还早一年入仕,经历丰富,官至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另一个弟弟陈尧咨也高中状元,虽然学术、政绩不及陈尧叟,但擅长军事,后官至天雄军节度使。在当时,兄弟高中状元之例少之又少。对此,秀才刘斧(宋神宗熙宁前后在世)曾在其《青琐高议》中称“圣(宋)朝之盛,一家而已”。

为官为民

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年),陈尧叟作了广南西路转运使(宋代广西行政长官名,又称漕使。转运使始于唐代,宋太祖为集中财赋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专职的转运使和都转运使)。此前,陈尧叟为工部员外郎。广西在当时还很闭塞、落后。这里气候炎热,山上石多树少,人们若是在夏季劳作、行走极易中暑。当时的广西人多不知道打井,许多地方饮水只能靠下雨时的积水,或到河沟取水饮用,很不卫生。陈尧叟便在当地掀起浩大的植树运动,还教人们凿井取饮用水。几年后,广西大片的荒山都变绿了,各地都凿建了水井,这样既改善了气候,又保持了水土;而人们饮用井水,也减少了疾病。为了减轻百姓劳作、行走之苦,陈尧叟还命人们在大路旁边每隔二三十里就修建一座凉亭,供行路人避雨、休息。夏天,亭里还设有盛茶水的缸和饮用的碗勺,茶水由附近的村民轮流供给。还在陈尧叟离京赴广西上任时,同僚宋湜曾作一首《送陈尧叟赴广西漕》相送:“怜君将命拜新恩,送别都门亦断魂。雨歇佳林秋更暖,瘴连梅岭日多昏。”可见当时的广西一带被认为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而当时岭南风气未开化,迷信风俗浓厚,加上严重缺医少药,因此巫医盛行,人们生病之后,往往把救灾避难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多去求神问卜,而不是用药物治疗。陈尧叟以医学为武器,与巫医的欺诈和百姓的愚昧作斗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发出布告,大力向百姓宣传信巫不信医的危害,告诉百姓生病求巫乃愚昧无知的表现,同时批驳、揭露巫医的欺诈行为,取缔巫医在民间的一切活动。二是大力倡导、推广医药,深入民间收集常见病的中药验方,编成《集验方》,请匠人刻碑立于交通要道,方便百姓抄录推广。《宋史·陈尧叟传》载:“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三是由官府出钱,招募郎中,配制汤药,低价或者免费向贫困家庭提供医药救助。四是积极培养地方医学人才,缓解本土医学人才短缺的矛盾。经过陈尧叟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批驳,百姓提高了对医学的认知水平,知道有病要用药物疗疾,不能相信巫医,许多人因此得救了。同科进士杨侃写下《送陈尧叟》一诗,赞叹他的这一善举,诗云:“马困炎天蛮岭路,棹冲秋雾瘴江流。辛勤为国亲求病,百越中无不治州。”陈尧叟还在广西推广种植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皮含纤维质很多,劈成细丝,可以做绳子,又可织夏布)。 宋真宗咸平初,朝廷诏令诸路官员督促百姓种植桑枣,各州、县纷纷响应。陈尧叟根据广西石山多的自然条件,鼓励百姓种植苎麻。陈尧叟上奏朝廷说,苎麻十年一种,一年三收,可用来纺纱织布。过去这里的夏布售价很低,因此老百姓织的多,拿到市场卖的少,经济也很困难。考虑到布帛是国家紧缺的军需物资,应倡导百姓大量纺织,再用钱、盐折合收买。希望朝廷准许当地百姓以所种苎麻,抵折桑枣之数。这样布帛得以上供,钱币货物可以下流,无论是朝廷还是老百姓,都可以得到较大利益。 真宗皇帝同意了陈尧叟的意见,这样,本来产于北方的苎麻,开始在南方推广开来。

稳定边境

琼州(今海南岛)的公用粮食是广西南面几州接济,并由广西派兵输送,因士兵不习水性,多次出现覆船死人的情况。陈尧叟到任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经调查后,选正对琼州的递角场为点,令雷、化、高、太平等四州的租米输集于场,因这四州与场接近,又有水路相通。然后叫琼州遣蜓兵(是善操舟楫的水上民族组成)具舟自取,使给和取的都感到方便。再就是与广西接壤的交州是黎桓统治的地方。交州在今越南东北部,五代时称静海军节度使,993年又封为交趾郡王。加封前后的具体工作都由广西地方官做,广南西路的地方长官就借机勒索黎桓,一次就是数千缗钱。黎桓为了筹积这笔钱财,刑逼辖区人民,出现许多断手断足的情况。陈尧叟到广西,朝廷要加封黎桓为国信使,这又是交州人民的一场灾难。陈尧叟知情后,奏请朝命,召来桓子,给以封赏,却其私赠。这既是改变恶习,又给交州人民减少了痛苦。黎桓统治的交州和广西的交界处,是海盗的出没之路,这些海盗又多以交州为入寇广西的屯集地;而交州的亡命者又多前来广西藏匿。陈尧叟则捕获亡命,送回交州。黎桓为了报谢陈尧叟,也捕绝海盗,使边境安宁,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证。陈尧叟在广西政绩显著,很快被调回京城,加刑部员外郎,充任度支判官,又出京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再入京为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黄河决口澶州,陈尧叟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事毕回京,奉诏裁减冗事,结果减去烦冗帐21、5万余道,河北冗吏75员。景德元年(1004),辽军南下,直逼澶州,朝野震恐。陈尧叟主张迁都,受到主战派寇准的指斥。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的战事频繁,急需军马。真宗皇帝又命陈尧叟兼群牧制置使,在中国职官史上,陈尧叟首开制置使的先例。后因他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的任务繁重,一度免去制置使职。但因军马戎事是国之本,别人办不好,又委他兼任。陈尧叟任职期间,拟订条例,著有《监牧议》,建立了宋朝的马政。如要谈宋朝马政的规制,当首谈陈尧叟。

得享隆恩

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封禅泰山,尧叟奉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后,又撰《封禅圣制颂》,真宗还作歌答之。真宗西祀汾阴,尧叟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进户部尚书,又奉诏撰《亲谒太宗庙颂》,真宗要陈尧叟书写“御制歌诗”刻石。祥符五年(1012),陈尧叟升任宰相,充枢密使,号为“枢相”,位极人臣。陈尧叟晚年患脚疾,行走困难,因此他请求辞去宰相职务,真宗皇帝没有同意。陈尧叟告假在家养病,真宗皇帝车驾亲临其府第探视。后来陈尧叟又恳切请求辞职,皇上这才同意了,让他到河阳作通判。在他出京辞行时,真宗特许他的小轿一直抬到便殿,又让他的儿子把他扶到皇上近前,并叫他不要下拜,还赐他坐着谈话。天禧元年(1017),尧叟病危,真宗诏准回京,不久辞别人世,享年五十七岁。真宗废朝二日,以示哀悼,赠侍中,卒谥文忠。

人物评价

总评

陈尧叟有人才、文才、干才,政绩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宋史》对他的评语是:“尧叟伟资貌,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

历代评价

赵恒:尧叟素有裁断。脱脱:咸平、天圣间,父子兄弟以功名著闻于时者,于陈尧佐、宋庠见之。...尧叟出典方州,入为侍从,课布帛,修马政,减冗官,有足称者。...君子以为陈之家法,宋之友爱,有宋以来不多见也,呜呼贤哉!

轶事典故

天子请客陈尧叟为枢密院长官时,有一天将日落时,忽然有宦官传宣陈尧叟召见。陈尧叟入皇城右掖门后,天已昏黑,遂被引入宫城内。弯弯曲曲地走了好久,不时见有帘幕灯烛,都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然后来到一座小殿前,有两个雕花的栏杆,已有几人先到,都站在殿前的庭院中,殿上垂着竹帘,点燃的蜡烛也不过十几支。相继来到的共有七人,掌礼仪的宦官于是奏称“班齐”,当时有陈尧叟、丁谓、杜镐等七人,杜镐当时还只是馆职人员。许久,皇上的轿子从宫中出来,灯烛也不过几十盏。宴会准备得很丰盛,卷起帘子后,皇上令诸人不要叩拜,都升殿就座。皇上御座设在宴席的东面,而设陈尧佐的座位于宴席的西面,如同常人宴客的宾主之位。陈尧叟等都惶恐不敢就位,皇上不停地宣谕就座,陈尧叟恳切陈述自古未有君臣并排列坐的礼仪,以至于解释再三。皇上不高兴地说:“本来因为天下太平,朝廷无事,想与卿等共享快乐。如果这样,哪还比得上就在外朝开宴?今天只是宫中供给置办的,未尝叫有关部门做什么,也不召中书辅臣参加。以卿等都是担当机密职事和文馆职任的,侍从之臣没什么嫌疑,权且想促膝坐坐,说说笑笑,不必再多推辞。”陈尧叟等都要趋下台阶称谢,皇上急忙制止,说:“此等礼数,暂且都放下。”尧叟等惶悚战栗,正襟危坐,皇上笑语极欢畅。酒喝了五六巡,餐具中间各给放了两个红锦囊,置于诸臣之前,都是大珠宝。皇上说:“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中外康乐富足,恨不得与卿等每天晚上都聚会。太平世道难遇,这点东西就算赞助你们宴集游乐的费用。”诸臣欲起立称谢,皇上说:“且坐,过会儿还有。”如此上酒三巡,都有赐予,全是美金重宝。宴会结束,已到了四更天,当时人称这次是“天子请客”。

个人作品

著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行世,已佚。《全宋诗》录其诗九首。

宋史文载

尧叟字唐夫,解褐光录寺丞、直史馆,与省华同日赐绯,迁秘书丞。久之,充三司河南东道判官。时宋、亳、陈、颍民饥,命尧叟及赵况等分振之。再迁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岭南风俗,病者祷神不服药,尧叟有《集验方》,刻石桂州驿。又以地气蒸暑,为植树凿井,每三二十里置亭舍,具饮器,人免暍死。会加恩黎桓,为交州国信使。初,将命者必获赠遗数千缗,桓责赋敛于民,往往断其手及足趾。尧叟知之,遂奏召桓子,授以朝命,而却其私觌。又桓界先有亡命来奔者,多匿不遣,因是海贼频年入寇。尧叟悉捕亡命归桓,桓感恩,并捕海贼为谢。先是,岁调雷、化、高、藤、容、白诸州兵,使辇军粮泛海给琼州。其兵不习水利,率多沉溺,咸苦之。海北岸有递角场,正与琼对,伺风便一日可达,与雷、化、高、太平四州地水路接近。尧叟因规度移四州民租米输于场,第令琼州遣蜑兵具舟自取,人以为便。咸平初,诏诸路课民种桑枣,尧叟上言曰:“臣所部诸州,土风本异,田多山石,地少桑蚕。昔云八蚕之绵,谅非五岭之俗,度其所产,恐在安南。今其民除耕水田外,地利之博者惟麻苎尔。麻苎所种,与桑柘不殊,既成宿根,旋擢新干,俟枝叶裁茂则刈获之,周岁之间,三收其苎。复一固其本,十年不衰。始离田畴,即可纺绩。然布之出,每端止售百钱,盖织者众、市者少,故地有遗利,民艰资金。臣以国家军须所急,布帛为先,因劝谕部民广植麻苎,以钱盐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已得三十七万余匹。自朝廷克平交、广,布帛之供,岁止及万,较今所得,何止十倍。今树艺之民,相率竞劝;杼轴之功,日以滋广。欲望自今许以所种麻苎顷亩,折桑枣之数,诸县令佐依例书历为课,民以布赴官卖者,免其算税。如此则布帛上供,泉货下流,公私交济,其利甚博。”诏从之。代还,加刑部员外郎,充度支判官。未几,会抚水蛮酋蒙令国杀使臣扰动,命尧叟为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赐金紫遣之。事平,迁兵部,拜主客郎中、枢密直学士、知三班兼银台通进封驳司、制置群牧使。河决澶州王陵口,诏往护塞之,遂与冯拯同为河北、河东安抚副使。时中外上封奏者甚众,命与拯详定利害,及与三司议减冗事。俄与拯并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有言三司官吏积习依违,文牒有经五七岁不决者,吏民抑塞,水旱灾沴,多由此致。请委逐部判官检覆判决,如复稽滞,许本路转运使闻奏,命官推鞫,以警弛慢。乃诏尧叟与拯举常参官干敏者,同三司使议减烦冗,参决滞务。尧叟请以秘书丞直史馆孙冕同领其事,凡省去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五千余道,又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五年,郊祀,进给事中。会王继英为枢密使,以尧叟签署院事,奉秩恩例悉同副使,迁工部侍郎。真宗幸澶渊,命乘传先赴北砦按视戎事,许以便宜。景德中,迁刑部、兵部二侍郎,与王钦若并知枢密院事。真宗朝陵,权东京留守。每裁剸刑禁,虽大辟亦止面取状,亟决遣之,以故狱无系囚。真宗曰:“尧叟素有裁断,然重事宜付有司按鞫而详察之。”因密加诏谕。俄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尧叟为之,及掌枢密,即罢其任。至是,以国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总领,故又委尧叟焉。自是多立条约。又著《监牧议》,述马政之重。预修国史。大中祥符初,东封,加尚书左丞。诏撰《朝觐坛碑》,进工部尚书,献《封禅圣制颂》,帝作歌答之。祀汾阴,为经度制置使、判河中府。礼成,进户部尚书。时诏王钦若为《朝觐坛颂》,表让尧叟,不许。别命尧叟撰《亲谒太宁庙颂》,加特进,赐功臣。又以尧叟善草隶,诏写途中御制歌诗刻石。五年,与钦若并以本官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加检校太尉。从幸太清宫,加开府仪同三司。未几,与钦若罢守本官,仍领群牧。明年,复与钦若以本官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尧叟素有足疾,屡请告。九年夏,帝临问,劳赐加等。疾甚,表求避位,遣阁门使杨崇勋至第抚慰,以询其意。尧叟词志颇确,优拜右仆射、知河阳。肩舆入辞,至便坐,许三子扶掖升殿,赐诗为饯,又赐仲子希古绯服。天禧初,病亟,召其子执笔,口占奏章,求还辇下,诏许之。肩舆至京师,卒,年五十七。废朝二日,赠侍中,谥曰文忠,录其孙知言、知章为将作监主簿。长子师古赐进士出身,后为都官员外郎。希古至太子中舍,坐事除籍。尧叟伟姿貌,强力,奏对明辨,多任知数。久典机密,军马之籍,悉能周记。所著《请盟录》三集二十卷。母冯氏,性严。尧叟事亲孝谨,怡声侍侧,不敢以贵自处。家本富,禄赐且厚,冯氏不许诸子事华侈。景德中,尧叟掌枢机,弟尧佐直史馆,尧咨知制诰,与省华同在北省,诸孙任官者十数人,宗亲登科者又数人,荣盛无比。宾客至,尧叟兄弟侍立省华侧,客不自安,多引去。旧制登枢近者,母妻即封郡夫人。尧叟以父在朝,母止从父封,遂以妻封表让于母,朝廷援制不许。父既卒,帝欲褒封其母,以问王旦。旦曰:“虽私门礼制未阙,公朝降命亦无嫌也。”乃封上党郡太夫人,进封滕国,年八十余无恙,后尧叟数年卒。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