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罗点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罗点

作者介绍

罗点

罗点   luó diǎn

(1150—1194)抚州崇仁人,字春伯,号此庵。孝宗淳熙二年进士。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为皇孙教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迁兵部尚书。光宗不朝重华宫,点与侍从同列奏请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六十章。宁宗立,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卒谥文恭。有《奏议》、《书春秋孟子讲义》。
本    名 罗点
字    号 此庵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时间 1151
去世时间 1195
主要作品 《褒禅山有于湖所题宝塔二字》《龙岩寺》《喜雨望巴罗二山》《自和·水云踪迹自閒游》《投郭主簿·白骡代步若奔云》等

罗点诗词更多 >>

人物简介

淳熙十年(1183),任秘书省正字,调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他针对奸佞当权,压制谏言,进行上疏。十二年(1185),任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他选择古人事迹中可以汲取经验教训的文章,编成《鉴古录》,对皇室子孙进行讲授。十三年(1186),调为浙西(今江苏苏州)提举,并从属吏中选择贤能,入幕赞划,全面了解民间的利弊所在,政绩颇著。昆山、华亭之间有淀山湖,可以用来调节入湖各河的水量,但被皇室贵戚霸占淤田,造成水道阻塞。他上疏开浚,扩大蓄水容量,改善灌溉面积达百万顷之多。淳熙十四年(1187),由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读,调为太常少卿兼权知平江府。十五年(1188),召为太常少卿兼侍立官。十六年(1189),光宗受禅登帝位,罗点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世宗去世不久,迫罗点换去吉服,罗点不从,金人以上国自居,诘责国书中不应使用“宝位”一词,罗点回应:“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无法使其屈服。还朝后,又向光宗提出许多切中时弊的政见。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光宗打算到重华宫朝贺太上皇,后却不去。罗点多次进谏,光宗皆不听,于是请求辞职,不准。十二月,调任代理兵部尚书。罗点与同僚先后奏疏35次,单独上奏章16次,当面口奏更多。他不惮天威之莫测,不惧后宫、宦侍之馋言,直言进谏光宗欠缺事亲之礼。而帝始终不予采纳,竟连孝宗丧事也不过问。直到宁宗继位(1194),人心始定。宁宗拜罗点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同年九月,突然病故,年仅45岁,赠太保周国公,谥“文恭”。罗点天性孝友,正直端庄,从不倚势压人,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曾师从陆九渊,对陆甚为敬佩。事见《絜斋集》卷一二《罗公行状》。《宋史》卷三九三有传。

《宋史 罗点传》

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游熙三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无所可否,则曰得体;与世浮沈,则曰有量;众皆默,己独言,则曰沽名;众皆浊,己独清,则曰立异。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自旱叹为虐,陛下祷群祠,赦有罪,曾不足以感动。及朝求谠言,夕得甘雨,天心所示,昭然不诬。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迁秘书郎兼皇太子宫小学教授。宁宗时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高宗崩,孝宗在谅暗,皇太子参决庶务,点时以户部员外郎兼太子侍讲,出使浙右,迁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不能夺。上尝谓点:“卿旧为宫僚,非他人比,有所欲言,毋惮启告。”点言:“君子得志常少,小人得志常多。盖君子志在天下国家,而不在一己,行必直道,言必正论,往往不忤人主,则忤贵近,不忤当路,则忤时俗。小人志在一己,而不在天下国家,所行所言,皆取悦之道。用其所以取忤者,其得志鲜矣;用其所以取悦者,其不得志亦鲜矣。若昔明主,念君子之难进,则极所以主张而覆护之;念小人之难退,则尽所以烛察而堤防之。”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燕间。”遂除黄裳为翊善。又言:人主忧勤,则臣下协心;人主偷安,则臣下解体。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宰执奏陈,备礼应答,侍从庶僚,备礼登对,而宫中燕游之乐,锡赍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绍熙三年十一月日长至,车驾将朝贺重华宫,既而中辍。点言:“自天子达庶人,节序拜亲,无有阙者,三纲五常,所系甚大,不当以为常事而忽之。”上过宫意未决,点奏:“陛下已涓日过宫,寿皇必引领以俟陛下。常人于朋友且不可以无信,况人主之事亲乎?今陛下久阙温凊,寿皇欲见不可得,万一忧思感疾,陛下将何以自解于天下?”尝召对便殿,点言:“近者中外相传,或谓陛下内有所制,不能遽出,溺于酒色,不恤政事,果有之乎?”上曰:“无是。”点曰:“臣固知之。窃意宫禁间或有撄拂之事,姑以酒自遣耳。夫闾阎匹夫,处闺门逆境,容有纵酒自放者。人主宰制天下,此心如青天白日,当风雨雷电既霁之余,湛然虚明,岂容复有纤芥停留哉?”上犹未过宫。点又奏:“窃闻嘉王生朝,称寿禁中,以报劬劳之德,父子欢洽,宁不动心,上念两宫延望之意。”十一月,点以言不见听,求去,不许。十二月,试兵部尚书。五年四月,上将幸玉津园,点请先过重华,又奏曰:“陛下为寿皇子,四十余年一无闲言,止缘初郊违豫,寿皇尝至南内督过,左右之人自此谗间,遂生忧疑。以臣观之,寿皇与天下相忘久矣。今大臣同心辅政,百执事奉法循理,宗室、戚里、三军、万姓皆无贰志,设有离间,诛之不疑。乃若深居不出,久亏子道,众口谤讟,祸患将作,不可以不虑。”上曰:“卿等可为朕调护之。”黄裳对曰:“父子之亲,何俟调护。”点曰:“陛下一出,即当释然。”上犹未行。点乃率讲官言之,上曰:“朕心未尝不思寿皇。”对曰:“陛下久阙定省,虽有此心,何以自白乎?”及寿皇不豫,点又随宰执班进谏。阁门吏止之,点叱之而入。上拂衣起,宰执引上裾,点亟前泣奏曰:“寿皇疾势已危,不及今一见,后悔何及。”群臣随上入至福宁殿,内侍阖门,众恸哭而退。越三日,点随宰执班起居,诏独引点入。点奏:“前日迫切献忠,举措失礼,陛下赦而不诛,然引裾亦故事也。”上曰:“引裾可也,何得辄入宫禁乎?”点引辛毗事以谢,且言:“寿皇止有一子,既付神器,惟恐见之不速耳。”寿皇崩,点请上奔丧,许而不出,拜遗诏于重华宫。前后与侍从列奏谏请帝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又十六章,而奏疏重华,上书嘉王及面对口奏不预焉。宁宗嗣位,人心始定。拜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上有事明堂,点扈从斋宫,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果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乐安小陂罗氏十修族谱》文献

罗点,字春伯。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略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论议凡陋无所可否则曰得体,与世浮沉则曰有谅,众皆默已独言则曰沽名,众皆浊已独清则曰立异。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自旱魃为虐,陛下祈群祠,赦有罪,会不足以感动?及朝求谠言,夕得甘雨,天心所示,昭然不诬。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上封事,反复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曰:著而乱萌自消矣!”迁秘书郎兼皇太子官小学教授。宁宗时,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至宁时不掇,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孝不休,奈何以止之,又摭古劝戒为鉴古录以进。高宗崩,孝宗在谅闇(暗)。皇太子参决庶务。点时以户部员外郎、皇太子侍讲,出使浙右,迁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兼侍立修注官,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位何以别至尊?”金人不能夺。上尝谓点:“卿旧为官僚,非他人比,有所欲言,毋惮启告。”点言:“君子得志尝少,小人得志尝多。盖君子志在天下国家,而不在一巳,行必直道,言必正论。往往不忤人主则忤贵,不近不忤,当路则忤,时俗小人,志在一巳,而不在天下国家,所行所言,皆取悦之道。用其所以取忤者,其得志鲜矣。用其所以取悦者,其不得亦鲜矣。若昔明主念君子之难,进则极所以主张而覆护之。念小人之难,退则尽以烛察而提防之。”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恭侍燕闲”,遂除(升)黄裳为翊善。又言:“人主忧勤则臣下协心,人主偷安则臣下解体,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日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宰执奏陈备礼应答,侍从庶僚备礼登封,而宫中燕游之乐,锡赏奢侈之费已腾,罹口强敌境,此声岂可出哉宫哉?”。绍熙三年十一月,长至车驾朝贺重华宫,既而中辍,言:“自天子庶人,节序拜亲无有阙者,三纲五常所以甚大,不当以为常事,而忽之”。上过宫,意未决,点奏“陛下己涓日过宫,寿皇必引领以俟陛下,常人于朋友且不可以无信,况人主之事亲乎?今陛下久缺温情,寿皇欲见不可得,万一忧思成疾,陛下将何以自解于天下?”常召对便殿,点言:“近者中外相传,或谓陛下内有所制不能遽出,溺于酒色不恤政事,果有之乎?”上曰:“无是”。点曰:“臣固知之,窃意宫禁间或有缨拂之事,姑以酒自遣耳!夫闾阎(平民)匹夫,处闺门逆境,容有纵酒自放者,人主宰制天下,此心如青天白日,当风雨,雷电,即济之,余湛然虚明,岂容复纤芥停留哉”!上游未过宫,点又奏:“窃闻嘉王生朝,称寿禁中,以报劬劳之德,父子欢合宁不动心?”上念两宫延望之意。十一月,以不见听求去,不许。十二月,试兵部尚书。五年四月,上将幸玉津园,点请先主过重华,又奏曰:“陛下为寿皇四十年一无问言,止缘初郊违豫,寿皇常至南内督过,左右之人自此谗间,遂生忧疑。以臣观之,寿皇与天下相忘人矣!今大臣同心辅政,百执事奉法循理,宗室戚里,三军万姓,皆无二志,设有离间,诛之不疑。乃若深居不出,久亏子道,众口谤诽,祸患将作矣!不可不虑”。上曰:“卿等可为朕调护之”。黄裳对曰:“父子之亲,何俟调护”。点曰:“陛下一出,即当释然”。上犹未行,点乃率讲官言之。上曰:“朕心未尝不思寿皇”。对曰:“陛下久缺定省,虽有此心,何以自白乎?”及寿皇不豫。点又随宰执班进谏,阁阊吏止之,点叱之而入。上拂衣,执引上裙丞前论,奏曰:“寿皇疾势巳危,不及今一见,后悔何及?”群臣随上入至福宁殿,内侍阖门众恸哭而退。越三日,点随宰执班起居诏独引,点又随宰执班:“迫切献忠,举措失礼,陛下赦而不诛,然引裾,亦故事也。”上曰:“引裾可也,何得辄入宫禁乎?”点引辛毗事,以谢且言。寿皇止有一子,既付神器,惟恐见之不速耳。寿皇崩,点请上奔丧,许而不出,拜遗诏于重华宫,前后与侍从列奏,谏请帝过宫者凡三十五疏,自上奏者十六章,而奏疏重华上书嘉王,及面对口奏不与焉。宁宗嗣位,人心始定。拜点“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士”。上有事明堂。点巵从斋中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师太保,谥文恭。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有守利义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辫。点曰:“当先论其心,苟心不正,才虽过人,果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大不幸也”!曰:“彭龟年、黄裳、罗点以青宫师保之旧,尽言无隐。黄庶林大中不偏,守正不阿,进退欲如。此数臣者,皆能推明所学,务引君以当道,可谓粹然君子矣”!陈騤论事颇切时病,占体仁深于理学有足称者。然騤诋讥吕祖谦,至是赵汝愚、刘光祖为仇,而体仁能以朱熹、真德秀为师友,即其所好恶,而二人之邪正,于是可知焉。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