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赵昌言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赵昌言

作者介绍

赵昌言

赵昌言   zhào chāng yán

(945或955—1009)汾州孝义人,字仲谟,一作幼谟。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进士。历知青州、知制诰,预修《文苑英华》。累官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坐事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复拜右谏议大夫。出知天雄军,以治河功拜给事中、参知政事。王小波、李顺起事,独数论攻取之策,授川峡都部署前往镇压。又为太宗猜忌,事毕改户部侍郎,罢政事。真宗初累官工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遭贬。景德中拜刑部侍郎,历知北边州、军,再迁户部侍郎。临事果断、孤傲强力。李沅、王旦、王禹偁均为其所识拔。
本    名 赵昌言
字    号 仲谟,一作幼谟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汾州孝义
出生时间 944年
去世时间 1009年
主要作品 《喜英公大师相访》
主要成就 造福百姓、考核官吏、选拔人才

赵昌言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官场得意

赵昌言年轻时有远大志向,赵逢、高锡、寇准都称赞他。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考中进士,文思非常敏捷,在考场中有声望,成为贡部的首荐。廷试那天,宋太宗见他辞气俊辩,又看到他父亲的名字,对身边的人说:“这人曾经任东畿宰,我的生日,他必定献上百韵诗歌祝寿,善于训导儿子,也可喜啊。”提拔录在甲科,授任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授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给绯鱼袋。选任为荆湖转运副使,升为右补阙,正好朝廷减少副职,改任知青州。入朝任职方员外郎,主持制诰,参预修撰《文苑英华》。雍熙初年(984年),加任屯田郎中。雍熙二年(985年),赵昌言与别的大臣共同主持贡举,因有亲属应举,避嫌辞职,不久出京任知天雄军。当时曹彬、崔彦进、米信在歧沟失败,赵昌言派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求诛杀曹彬等人。宋太宗下诏表扬答复,召入京任御史中丞。宋太宗在金明池举行宴会,特地召他参加。宪官侍从皇帝宴会,从赵昌言开始。

因事获罪

朝廷在河朔用兵,枢密副使张宏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赵昌言多次上陈边备之事,太宗即以赵昌言为左谏议大夫,代替张宏任枢密副使,又改任工部侍郎。盐铁副使陈家舆与赵昌言平时关系很好,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与赵昌言是同年进士,右正言梁颢曾在大名府幕下做过事,他们四人,白天黑夜地聚会在赵昌言家中,京师流行这么一句话:“陈三更,董半夜。”有一个叫翟颖的人,为人奸险,与胡旦亲近而心不诚,胡旦以狂妄的语气写了一篇文章,要翟颖献给朝廷,又为翟颖更名马周,自诩为唐朝的马周复出,其言多诋毁时政,且自荐为大臣。又历举数十人,称誉他们是国家栋梁。希望赵昌言于朝内呼应。陈王任开封府尹,以廉政名闻于朝,抓捕翟颖审问,了解了事件经过,赵昌言受牵连,被贬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翟颖被判刺面杖脊,流放到海岛监禁,禁锢终身。当初,宋太宗厚待赵昌言,想任命其为宰相。赵普因老资格复入朝廷,厌恶赵昌言的刚戾,宋太宗遂诏吕蒙正为相。几个月后,正遇翟颍一案,赵普认为赵昌言树立朋党,多次劝宋太宗诛杀他,宋太宗特地宽恕了他。淳化二年(991年),起用昌言任知蔡州,过了一年,召入朝授任右谏议大夫。有人建议放松茶盐之禁,以减少漕运。任命昌言为江淮、两浙处置茶盐使,昌言极力陈说不便,太宗不听,催促昌言赴任。昌言仍固执己见,朝廷就以户部副使雷有终代替他,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造福一方

赵昌言第二次知天雄军时,朝廷赐钱二百万。黄河穿过府境,土豪贮藏草料以图利,诱使奸人在堤坝修筑时偷工减料,每年汛期,堤坝仍然决溢。赵昌言察觉到了此事。一日,管理堤坝的官吏告急,赵昌言命人直接从土豪家库房中运取材料使用。自此,天雄军没有谁敢在防洪中图利。属地澶州河段决口,流入御河,水势上涨很快,已到了很危险的程度,赵昌言令本府兵卒担土增高堤坝,士兵数量不及千人。于是,又命城中禁卫部队帮助。这些人平时养尊处优,危急时皆站在高处畏缩不前。赵昌言愤怒地说:“府城将要被淹没,百姓就要被冲走,你们这些人食国家厚禄,想要坐视不管吗?有敢不从命者,立斩。”众士卒见此情景,个个胆战心惊,纷纷上前加高堤坝。不一会儿,堤坝加固完毕,城中百姓的安全有了保障。宋太宗知道后,亲自书写诏书褒奖,并召赵昌言拜给事中,参知政事,不久成为宰相。

临危受命

当时开封连日降雨,赵昌言请求将厩马分给外郡放牧,有人认为盛秋时节,需防备敌国进犯,马不可缺,赵昌言说:“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宋太宗听从了他的意见。不久,王小坡、李顺带领成都的农民起义。朝廷商议派大臣安抚招降,只有赵昌言一人建议发兵控制局势。商议未定,王小波等已连续攻破嘉、眉两府。朝廷急命王继恩分路进讨,赵昌言祭太庙时睡在斋房。由于赵昌言被召对滋福殿时反复强调用兵镇压的好处。于是,宋太宗命其督战,王继恩缺少统领众将的才能,起义军尚未被全歼,就握重兵留守成都,士兵毫无斗志,导致不少郡县得而复失。宋太宗对长时间用兵有些厌倦,召见赵昌言道:“西川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太祖平定至今已有三十年了。”赵昌言知道宋太宗的意图,就上前用手指画攻取之策。宋太宗很高兴,命其为川陕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赵昌言诚恳推辞,宋太宗不准,赐其精良铠甲、宝马及白金五千两,又赐手札数幅,均为讨贼方略。令从王继恩往下,均受赵昌言节度。出发前,有人表奏赵昌言没有儿子,鼻梁不直,颇有反相,不宜使之手握重兵入蜀。其后几天,宋太宗于北苑门说:“昨令赵昌言入蜀,我想了想,还是有所不便。况且蜀贼是小丑,而赵昌言是大臣,没有必要叫赵昌言前往。暂且令他驻守凤翔(今陕西凤翔),只派内侍卫绍钦带我手书指挥军事就可以了。”诏书追到时,赵昌言已到凤州,便留在候馆百余日。王小波、李顺被镇压后,赵昌言改任户部侍郎,免去参知政事,知凤翔府,又调职知澶州、泾州、延州。

考核官员

宋真宗即位,赵昌言迁兵部侍郎,知陕州,上表请求回京,未被批准。没过几天,移知永兴军。咸平三年(1000),与吕蒙正、寇准同被召见,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知审官院,负责对官吏的考核、调动。有人提议门资官不宜任用寒门。赵昌言上疏,指出任命官员应重视的是才干,不能以是否出身贫寒为标准。朝廷认为很对。赵昌言升任工部尚书,仍兼中丞。在这以前,朝廷多次派遣官员巡察群臣有无违法乱纪之事。赵昌言建议按照旧的做法,命左右巡使分别管理这些事。由于断狱有失公正,审刑院官员赵安仁、大理寺官员韩国华被解职。对此,赵昌言上言:“对详断官的任用,应当谨慎地选择,从今起,如有被议用刑不当的,要严加揭露,以示惩罚,且要派他到边远的地方去任职。如果有罪被问,不能立即伏罪的,允许主管此事的官员深究。再就是大辟等重刑,要如实记录上奏,付刑部复审,用刑不当者要受到弹劾,并依法追究责任。现在只有开封府没有按规定上奏刑部,有时断狱有失,只追究直接办案官员,知府、判官、推官、检法官均没有责任,那么靠什么显示出是非曲直呢?望从今日起开封府也能依法办事。”孟州百姓常德方状告临津尉任懿靠贿赂登第,事情告到御史那里,因当事人是赵昌言故旧,使他受到牵连,被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移武胜军。赵昌言喜欢提携后辈,李沆在潭州为官时,赵昌言觉其有宰相之才,便上朝推荐。王旦在岳州、平江一带任职时,赵昌言一见,觉其前程远大,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后皆为贤相。赵昌言作事有气魄,为官无所避讳,所到之处,以威断立名,虽然屡经摈斥,秉性也未改变。但他的刚愎自用、率性而为,以及傲慢对待僚属的作风,也为时论所不容。景德初(1004年),赵昌言任刑部侍郎,他请求兼任三馆职务,朝廷命其判尚书都省。真宗视察澶州,认为盟津居于险要之地,又增加了兵力,命赵昌言知河阳。赵昌言知天雄军时,境内有小盗,他张榜晓谕:“能告贼者,给赏,牙吏即升职。”枢密使王继英认为缉拿小盗不应当擅自悬赏,命令赵昌言更改告示。不久,赵昌言徙知镇州,迁户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赵昌言卒于家中,年65岁。朝廷追赠吏部尚书,谥号景肃。宋真宗录用他的儿子庆嗣为国子监丞,给他俸禄让他守丧满期。侄孙允明为同学究出身。

性格特征

赵昌言喜欢提拔后进,在荆湖掌管漕运时,李沆任潭州通判,昌言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上表禀告朝廷。王旦主管岳州平江,昌言一见他,识其志向远大,把女儿嫁给他,后来两人都是贤明宰相。王禹翶从小官升为词职,也是昌言推荐的。赵昌言好权强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到各地以威断闻名,虽然多次遭受贬斥,从未稍稍抑损自己的威断。但是刚愎故纵,对僚吏态度傲慢,当时舆论因此看不起他。

历史评价

《宋史》:张宏为枢副,当用兵之际,循默备位;赵昌言为御史中丞,屡上书言兵,乃两易之。中丞可使循默者居之乎?宋失政矣。昌言识李沆,器王旦;陈恕取士得王曾,举代得寇准;皆可谓知人之明。然赵好奖拔,而颇树党与,终以取败;陈典贡举,务黜南士,以避嫌疑,皆非君子所为也。昌言尚气敢言,恕为宋人能吏之首,庶足称矣。刘昌言感赵普之遇,身后经理其家;然委亲乡里,十年而不迎侍,厚薄失措,又何取乎?张洎初劝李煜勿降,既而不能死之,"犬吠非主"之对,徒以辩舌,侥幸得免。厥后揣摩百端,谗毁正直,利口之士,鲜不为反覆小人也。李惟清居台端,恨失政柄,恣情鸷击。旧史称为俗吏,又奚责焉。

亲属成员

父:赵叡,曾任使府从事,赵光义任开封尹时,先任他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来官至安、申观察判官。子:赵庆嗣,官至太子洗马。女:赵氏,嫁予王旦。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