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允升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允升

作者介绍

陈允升

陈允升   chén yǔn shēng

陈允升(《闽诗录》丙集卷一○作平),字晋卿,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上舍释褐,为南剑州儒学教授。事见《淳熙三山志》卷三○、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七。
本    名 陈允升
字    号 号梅溪字允升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临安(今杭州)
主要作品 《钓鱼台》

陈允升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自幼入村垫读书,酷爱书法,20岁后业儒,曾设帐于临沂城及三官庙、孙对河等村,授徒甚众,今多有成名者,皆谓陈允升乃其启蒙之师。陈允升除教书外,终日刻苦自学书法,先从欧体入手,《九成官》、《化度寺》、《皇甫碑》,皆能背临,后又兼习《集柳碑》。于是他的隶书逐渐形成了独自的风格,为再习篆隶行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时他己感到不能停留在研习碑帖的基础上,应该走出家门拜师深造。在临沂最使他佩服的书法家,就是戊戌变法后回家隐居的王思衍。当陈允升到兰陵拜谒王思衍时,王从对话中看出他的学识非浅,即聘他为家塾塾师。陈允升不要束脩,只要求跟王学字。从此,陈的书法大有长进,所学王思衍的篆隶皆可乱真。当时去王家求字者甚众,王不能一一应付,多数即由陈代笔,王只是落款和铃印。民国廿四年(1935)续修临沂县志时,王思衍被请来参加编辑。书成后,新志的封面题字即由王推荐陈允升所书。王思衍的书法对陈允升影响很大,其篆刻尤为陈所称道。《嚼雪斋印谱》刻成后,陈允升得到了一部,终日对之研习,所以陈的篆刻亦出自王思衍的窠臼。

书法理论

陈允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墨迹传遍大江南北并远播日本和美国。他的书法理论也有不少,现择其一《书法俚言》录之如下:"作字之法,姿势居先,坐正头直,挺腰平肩,胸勿着案,管对鼻端,左手按纸,右手笔拈,执笔之法,实指虚拳,竖锋平腕,腕臂酌悬,运笔之法,控纵折旋,渡留顿挫,溺管务坚,勿滑勿浮,力注笔尖,笔走中锋,意在笔前,字之体态,肥瘦方圆,丑俊拙巧,筋骨须完,字之章法,照应巡环,飘逸严整,神韵当涵,童年学字,点画先研,各笔分习,自简及繁,一笔三折,垂缩往还,欲下先上,欲右左盘,慢临细摩,碑帖详参,由生达熟,妙造自然,学字基础,功夫最先,天资墨宝,尤赖师传,学字程序,欲易先难,周秦汉魏,六朝兼探,唐宋名笔,净习仰钻。篆隶真草,以次沈潜,成就大小,资功是瞻。大成固尚,小成亦贤,能得一善,脱俗超凡。挺身社会,风度翻翻,淋漓挥洒,满纸云烟,其兴无尽,其乐无边,我今颓笔,临摹犹酣,虽云坷坷,进步实艰,望尔青童,早致精坚,奋勇苦练,羲献克攀。"初学书法者细读此文还是非常有益的。

作品

以下几幅是陈允升的书法作品:

成就及荣誉

1938年3月,日军"飞机轰炸兰陵,百姓逃难,陈允升回到临沂常旺村家中。日寇闻讯,即派汉奸齐华亭到乡间去请陈进城参加新民会,为日寇写字宣传,当即遭到陈的严词拒绝。整个抗日战争期间,陈允升未给日寇汉奸写过只字片纸。其民族气节令人敬佩。抗战胜利后,陈允升应临沂参议会的邀请,进城参加了修建革命烈士塔的工作。他精心为烈士塔书写了题词和烈士的英名。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进攻临沂,他又转入乡间隐居,后闻知烈士塔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后,十分痛心。就在这时,王洪九派人来请他书写门匣,第一次拒绝后,第二次就打算强行抓人。幸有他的学生闻知报信,陈允升才挑起了书担四处云游卖字而逃脱。1948年临沂再次解放后,陈允升重见天日,立即回城居住,结束了挑担卖字的生涯,并投身到新成立的"建塔委员会"去工作了。现在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中有陈允升多处墨迹。烈士纪念塔西北面的鲁中南党委、鲁中南行署、鲁中南军区的题词即是由他用工整的隶书所写,王麓水烈士的墓碑亦是由他用工整的正楷所书,纪念堂内的烈士英名碑也由他书写了多方。临沂县成立了第一届政协,陈允升被推举为政协委员,并将他安置在文化馆居住。从此陈允升感到身逢盛世,下决心为临沂的书法艺术培育人才,因此学生日众,其中有政府和部队领导人、社会青年及在校的师生,从而推动了临沂书法艺术的发展。陈允升的书法艺术至今流传不衰。陈允升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但他从来也没有动摇过他苦练书法的决心。他曾书写过一首郑板桥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此诗悬挂在他的书斋中,充分体现了他的情志。

社会评价

陈允升一生最佩服的老师是王思衍,最要好的朋友是王小古。虽然他比王小古大20多岁,但是艺术的纽带却使他们结成了忘年之交。1976年岁末,王小古给他撰写了一副对联:"荆山奇异人珍爱,铁砚功夫自不知。"一旁又用小字题道:"允升陈老师书法驰誉大江南北,对后学青年影响极大,实亦吾师也。"可见王小古对他是推崇备至的。1977年3月25日,陈允升因病与世长辞,引起了临沂书法界的悲痛。王小古送的挽联上题着:"艺苑星堕"4个醒目大字。并作了一首五言绝句以示对陈允升的悼念:"彤管寒金雀,春风冷砚池;群鹅何处换,一风竟西辞。"陈先生的一生中除了教书写字外还兼习中医。他精读了《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本草纲目》等传统著作,他还下工夫学习了《傅青主男科》和《傅青主妇科》两书。因此他还经常给人看病,解除了不少病人的痛苦。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