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虞之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虞之

作者介绍

陈虞之

陈虞之   chén yú zhī

宋温州永嘉人,字雪翁,一作云翁,号止所。深于《易》理,善画墨竹。度宗咸淳元年进士。授扬州教授。迁秘书省兼国史院。官至承议郎。元军至温,率众登芙蓉岩死守,兵败自刭,从者八百余人皆死之。
本    名 陈虞之
所处时代 宋代
去世时间 1279
主要作品 《山水小景》《送别》

陈虞之诗词更多 >>

简介

陈虞之(1225—1279),字云翁,号止所,永嘉芙蓉村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进士,历任扬州州学教授、淮东帅干、两淮漕干、刑工二部架阁文字,迁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校勘,积阶承议郎。善书画,工墨竹,以忠义自许。 德祐二年(1276)二月,元军攻陷临安。十一月,参政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下处州,进抵瑞安府(咸淳元年八月改温州为瑞安府),嗣秀王、浙闽广察访使赵与爨率众迎敌,鏖战四十余里,步帅观察使李世达等百八十人死之。府城被围,小校李雄开门纳外兵,与爨和守臣方洪率众巷战,兵败均慷慨死难。虞之闻讯,会同族侄陈规,率乡人千余在瓯江北岸绿嶂垟继续抵抗,因寡不敌众,退至楠溪芙蓉崖据险坚守。元兵攻崖,屡为所败。越二岁,觉宋祚已尽,仰天恸哭,遂策马跳崖殉国,子侄妻子乡亲八百余人全部英勇牺牲。

人物生平

在陈虞之任秘书省校勘兼国史院职务期间,公元一二七四年,七月份,度宗赵崔病死于福宁殿,遗诏四岁的儿子赵显即皇帝位,谢太后临朝听政,实际上是大内奸贾似道独揽大权。这时元军已攻下西部重镇襄阳、樊城,声势大振。九月,忽必烈认为灭宋的条件业已成熟,发兵二十万分两路向宋进军,其中一路由丞相伯颜率领,以宋朝降将吕文焕为先锋,由襄阳入汉水、过长江,进逼临安;另一路由丞相合答率领,以宋朝降将刘整为先锋,东取扬州、过长江,进逼临安。一二七六年元月,元军继续东进和南下,临安岌岌可危,宋朝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官员和御史官均相继逃跑。二月,元军陷临安,将宋帝赵显俘虏北去,南宋王朝遂告灭亡。但临安以南各地军民仍在继续坚持抗元斗争。自临安陷落后,元军又继续南下,当一支元军在宋朝降将吕文艺工作者焕的带领下进犯温州时,陈虞之率领族人一千多人在永嘉绿嶂蚌拒敌,双方谣战激烈,因元军人数众多,虞之等寡不敌众,边战边退,一直退至他家乡后面的芙蓉崖。此崖巍然耸立,高插云汉,顶上平坦广阔,四面峭壁千仞,只要守住几条小径,就可据险固守,是一个“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天险之地。虞之等在崖上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坚守孤崖达两年多时间。在这期间,击败了元军发动的大小数百次进攻。他缴获的元代八思巴文“总把之印”(铜质),迄今还保存在芙蓉陈氏家庭中。一二七九年,虞之听到张世杰兵败崖山,陆秀夫负帝噶投海而死的消息,悲痛欲绝;加上芙蓉崖背面的唯一粮道,为元军所截断,致使粮食无法解决,芙蓉崖遂为元军攻下。虞之宁死不屈,将战马用布蒙住眼睛,自己带头骑上战马,策马加鞭跳崖殉国。他的妻子、弟、侄,以及族人八百余人亦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下一曲少有的、可歌可泣的壮丽乐章。

作品赏析

陈虞之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一贯的,从他写的以下两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

《送别》

柳湿征衫晓出关,荒城白剑雪花寒。西风漠漠龙沙路,高上表山带笑看。

《别友》

雨落江湖秋思清,西风吹袂问归程。义深话别情难舍,人远相思梦已成。泛泛一舟明月夜,飘飘千星此身轻。孤山雪星梅花月,有约扶节入帝京。在殉难的族人中,除虞之的从弟著立、钟僧、应雷等人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族侄陈规。陈规,字明孙,号虚白,曾登进士第,授登仕郎,崖破时为元兵所执,不屈而亡。陈规一家有子孙二十四人、妇女十人,全部死节殉国。其他还有虞之的几位从弟,如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陈应朝、文林郎陈应瑞、应麟、应宙和南屏司户陈焯等,亦同时为国捐躯。崖破后,元军对反抗他们的芙蓉人民恨之入骨,为了报复,将芙蓉整个村庄烧为一片废墟。现在的芙蓉村,是清朝初年以后重新遂步建立起来的。全村略呈方形,村庄的建筑布局有如一座小型的城堡,四周围为石砌城墙。东面城墙正中开一大门,两侧稍远外开二小门。大门内建有礁楼一座,雕梁画栋,雄伟壮丽。南、北两面城墙,各开两小门,北面城墙开一小门。从正门进内,是一条笔直的甬道。甬道中部南侧有一内湖,湖滨花木繁丽,湖中建有亭台水榭。全村房屋以甬道为中心线,分两边排列成“非”字形,整齐雅观。村的西北角有一座“芙蓉大屋”,共三进,里面有二十四个天井,还有池塘、花园、月洞门等,造型古朴,系清康熙年间所建。陈虞之的坟墓至今还在,规模并不很大,康熙年间曾重修过一次。地点是在距芙蓉村三华里的岩下寺洞桥头大路边。至今已列为永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