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李升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李升

作者介绍

李升

李升   lǐ shēng

益王李升,又名李陛,唐僖宗李儇次子。光启三年始王。亡薨年。
本    名 李升
所处时代 唐代
出生地 山东省德州
主要作品 《元白席上作(一作吕岩遇钟离先生作)》
主要成就 被毛主席称为“抗联之父”

李升诗词更多 >>

前言

昆明官渡人正直诚实的儿子李升,是云南少有的农业教育科技人才,可惜在建国初期,遭遇诬告陷害而死,对云南的农业教育科技事业是个损失。经有关知情人士的介绍,查阅印证了开远市的有关历史资料,现将滇南第一冤案与李升的大致情况简述如下。

生平简介

李升,字茂堂, 家住昆明官渡区前卫镇金家河蔡陆村。李氏远祖原籍南京城南雨南乡,明朝洪武年间随沐英来到云南,遂家焉,历代子孙中不乏考取秀才和武举的人。李升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李坤,父亲名叫李文有。李升少年时代原名李春,后改名李升。他持高小毕业证书,考取云南省立师范学校,先是读初级师范,后又读高级师范。李升与聂守信是同班同学,感情很好,聂守信住在端仕街,喜欢弹月琴,经常与李升到昆明的亲戚家玩。李升与同学张天放的感情也很好(张天放后来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解放后担任云南省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师范学校毕业后,李升与聂守信都离开了昆明。后来聂守信专攻音乐,改名聂耳。李升考取私立暨南大学,半年后北平大学招生,李升又报考,考取国立北平大学农艺系公费生,每月15元助学金,他于1932年9月至1937年6月在北大学习农业知识和养蚕等实用技术,外语也学得很好,能用英、日、法三国语言对话。

农艺高材生

当时的云南人才奇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像李升这样能够考取外省大学的学子极少,去外国留学的就更是微乎其微,整个民国时期云南考到北大、中大、暨南等各大学“国内留学”专攻农艺的人才,全省总数只有7名。李升从北平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满怀当时知识分子共同具有的“知识报国”、“科学报国”的爱国情愫,投入经济建设,期待祖国的富强繁荣。李升是个难得的人才,他的名字,载入了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10月出版的史书《续云南通志长编》中册第828页。

钻研农业科技

李升娶妻杨氏,可惜杨氏分娩时难产而死。后来李升参加云南省建设厅的一个垦荒队到西双版纳办农场,种植改良棉花茶叶等农作物,他与傣族姑娘刀楠孟恋爱结婚,生育一女儿,取名李琼瑶。刀楠孟的哥哥名叫刀建勋、刀建刚(其中一个哥哥后来担任车佛南地区的南乔县长,刀楠孟到南乔县卫生科工作)。当地的土司势力敌视他们办农场,把垦荒队的队长打死在厕所里,垦荒队无法继续坚持下去,队员们只好赶快撤回昆明,刀楠孟支持他们的工作,但不愿跟随李升离开西双版纳,两人分手后,还托个亲戚兄弟快马加鞭送了一些钱和首饰给李升。云南知名人士马崇六和马崇周,对于李升的经历很同情,而且很赏识这样一个难得的农业人才,就介绍他们的侄女马少华与李升结婚。李升先后担任过云南省建设厅思普区农场场长、昆明师范学院事务主任、稼依开文垦殖局农林课长、储运处文书股长、昆明县民政科长。曾在文山、稼依等地办过农场、茶场,在西双版纳进行棉花改良。他对茶叶、烟叶、梧桐、水稻、棉花、蚕桑、木棉的种植栽培进行过深入研究,是当时云南省屈指可数的农业科技人员之一。

致力农业教育

1946年8月云南省教育厅派李升担任省立开远农业职业学校校长。当时农校有7个班,学生320人,教职员18人,校址在县城文庙街文庙内(现开远一中校址)。李升准备以平生所学,贡献于农艺教育事业,为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中华民族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农校的校园是典型的庙宇形式,校内有石牌坊一座,棂星门后是泮塘,大成殿前有石砌月台,望栏石柱上有小石狮,学校大门为铸铁制成,大门两侧有石基铁栏杆围墙,校内绿树成荫,是个优美的读书环境。《开远市志》第435页记载:“课程除一般文化课外,还开设农艺、畜牧、种作、气象、土壤、肥料、育棉、蚕体生理病理、农业(蚕业)经济、制丝、害虫、园艺等专业课。学校辟有实验农场32亩,木棉实验场数十亩。学校‘注重实习,其时间不得少于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民国29年学校试种美国烤烟成功,促使全县逐年推广种植美烟。民国34年办木棉推广人员训练班一期40人,在县内推广木棉种植技术”。农校的学制,初级部不分科,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年限三年,培养初级农业人才。高级部分农技、蚕桑等科,学习年限三年,培养高级(中级)技术人才。1946年秋招收一个高师班(即中师),高师班由初中毕业生中选录,其他类型师范班由小学毕业生中录取。农校的办学经费由云南省教育厅拨给,除少部分初中学生自费外,农技和师范班学生全部属公费生,也由省教育厅拨款供给,学生毕业统一分工。《开远一中校志》记载:“1948年计发公费生168名,每月合公粮三十八石六斗四升(按公费生每月二斗三升计发)”。到1949年,农校共招办初级职业13个班、中级农业专科7个班、中级师范1个班,以及普通初中2个班。

聘任党员当教师

开远农校是一个对滇南农业有着重要作用和影响的中等学府。如果李升一直是处在和平安定环境中,没有暴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那么他将会在农校这样的科学教育行业,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艺,静静地实现培养农艺人才的理想,为云南省的农业科技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把这个知识分子推到了进退两难的风口浪尖上。为了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开远也展开了组织宣传活动,早在1944年农校的校长毛仁学及教导主任杨启新就是中共地下党员,在农校学生中传阅《新华日报》及地下党油印材料,他们后来离开了农校。在国民党统治下,作为国民党政府所办的农校的校长,不可能公开对抗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李升担任校长后,对于国民党政府发布的清除共产党之类的命令,既不能反对,又不愿去执行,于是他采取了消极抵制的办法,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好或坏的表现,而工作中对校内进步师生起到了包涵掩护的作用,从不向县政府报告他们的动态。与此情况相同相似的,还有稼依镇镇长吴俊之、太平乡乡长李渭清等人。学校对教师实行聘任制,每学期聘任一次,教师直接对校长负责,校长根据教师的表现决定其辞聘。1949年李升聘任了高家祺、资文斗到农校任教,当时资文斗是共产党开远特别支部书记,高家祺是特支组织委员。特别支部的干部们以农校教师身份为依托,积极发展共产党和“民青”组织,在城乡建立据点,做好途经开远的同志的接送工作。李升对国内的政治局势看得很清楚,并适时向共产党干部表露心迹,解放前开远地下党的《工作报告》中记载:“在我干部面前表示进步”。

艰难筹集学校经费

原先由省教育厅直接拨给的办学经费,省里无法收齐款项,拨不出经费来,后就改为教育厅只拨给农校百分三十,其余百分之七十的钱,则是把开远县政府本应交省政府的公款转拨给开远农校,而开远县政府难以交够公款,又叫农校去大庄等一部分乡镇催收,农校直接去乡镇催收经费确是一件很难办的事。1949年是个大动荡的时期,国民党政府财政一塌糊涂,物价飞涨,影响到农校的办学经费奇缺,教师工资和公费生的助学金没有着落,李升每隔一段时间就须到昆明找省教育厅催要拨款,并向开远县政府交涉,还要派教职工到乡镇收钱。开远县政府贪污腐败成风,几任县长交接经济都扯不清楚,省教育厅也迟迟不能拨出款来。在艰难办学中,为了要到钱,李升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好不容易才把农校维持下来,学校的日常工作他基本上无暇顾及。1949年9月,李升母亲的80岁生日快要到了,他要赶去昆明,一方面操办母亲生日,另一方面还要找省教育厅催款。开学三周后,李升离校之时写了个字条放在办公桌上:“因事上昆,校中由尚跃武负责”,就与学校会计徐行素一起上昆明去了,直到10月28日学校发工资时才回来。在李升离校的这段时间,学校出了一件使李升无法摆脱干系的事情。

掩护革命组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宣告成立,当时大半个中国都解放了,人民解放军正在南下追歼国民党残余势力,旧政权看到末日来临已不可逆转,而在倒台之前还要找几个随葬品。开远县政府下达命令,要求各乡镇各学校都成立“肃奸委员会”,单位负责人作为当然的肃奸委员会主席。那时中国的通讯事业很落后,李升家没有电话机,农校训育主任尚跃武接到县政府公文后,无法与校长联系,紧急公文又等不及校长回来办,于是10月24日尚跃武就擅自把校内几个人员列入肃奸委员会名单,李升办公用的图章历来是交给办公人员管理的,尚跃武盖上图章,于10月26日交了上去,应付县政府。李升回农校后,才知道这件事情,但已经无法挽回。在那个名单上,校长李升被列为主席,委员有教师尚瑛,职员尚跃武,高级部学生黄学荣,初级部学生普永玺(解放后昆明市官渡区中共区委书记普永寿的弟弟)。李升对于那个肃奸委员会置之不顾,自己默默地保护校内的教师和学生,解放后公检法审查确定开远的肃奸委员会属于“开远地区一般反动组织,无活动”。开远县的国民党政府,对于校长身份的李升不会不施加压力,可李升始终没有任何听命于他们的行动。农校群众组织中,有15人的读书会,40人的歌吟队,李升不干涉,不制止,不向县政府报告,使农校内的革命进步活动有了个宽松的环境。共产党和民主青年联盟在校内组建了核心小组,发展党员3人,“民青”12人。学校中有十余人参加“边纵”十支队开远护九团武装斗争的革命工作。农校中没有一个革命同志被国民党反动派抓捕迫害,这与校长李升的暗中支持和掩护分不开。临近解放,国民党政权作垂死挣扎,对于公开进行的革命宣传活动总是采取残酷的迫害措施,旧档案中的许多公文,反映出当时军队警察急速调遣进行镇压的例子。而在李升当校长的农校里,《开远一中校志》记载:“公开组织读书会,壁报组,歌咏队,演出队,运动队,以读书、办壁报、传唱革命歌曲、文艺演出、营火晚会、球赛等形式,联络组织,扩大影响,向群众揭露旧世界的丑恶腐朽,宣扬民主解放思想。在解放前夕,组织‘护校队’,保护校产,迎接解放”。如果李升站在维护旧制度的立场上向县政府透露消息,那么农校将免不了一场劫难。李升爱他的农校,爱他的教职工和学生,在校长职位上处理尖锐的政治问题,象走钢丝一样。1949年11月16日农校举行十四周年校庆时,李升与师生一起唱歌演剧,演出话剧《欢迎星光闪出来》、《农夫怨》、《满三娘劳军》等进步歌舞节目,反映出李升主持下的农校政治色彩。中共特支书记资文斗老师也是晚会的主持人之一,校庆实际上是鼓励师生上山打游击,为迎接解放作准备。校庆之后就没有再上课了,12月7日农校师生一百多人参加边纵护九团,上山打游击迎解放去了。

县委负责人的记载

《中共开远市党史资料》第一辑刊登了资文斗和高家棋的回忆录。开远县委副书记资文斗《回忆解放前地下党在开远的斗争情况》写道:“当时,地方上层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负责人,大都是知识分子,政治上比较敏感。一些思想倾向进步的人,积极靠拢党,十分珍惜与共产党的某些联系。党组织对他们逐个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各种关系,分别对象,采取不同的分式,因势利导,开展工作。木棉试验场场长孙方、大成公司电石厂厂长袁绩恂、华纱站站长杨龙兴、县商会会长常信之、刘富珍、县中校长万鹤龄、农校校长李升、宁远小学杨蔚棋(兼县民政科科长)、知名人士付植等,他们中有的曾与党作过某些合作,有的对党的事业曾给予积极支持,后来在党的启发引导下,一般都积极靠拢党,有的还加入了组织”。开远县城区区委书记高家棋《黎明前开远地下党的活动情况》写道:“还争取了教育界进步知识分子、中、小学校长杨尉淇、万鹤龄、李升等人拥护和加入党的反蒋统一战线。他们采取各种方式支持革命活动,掩护了党的组织建设。如袁积询、李升、赵泽民等人分别对电石厂工人要求责备、增加工资的怠工斗争,农校学生要求按时发放助学金及严惩贪污舞弊人员的斗争,裕国农场职工揭发顽固分子陶贵福的斗争等都大力支持,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这些单位的党建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

镇反运动的冲击

1950年1月18日开远解放,4月由驻军军事代表办事处派员进校指导监督,9月开远县初级中学并入农校,学校改称“云南省开远农业技术学校”,隶属蒙自专署文教科。校长由李升担任(1952年农科班教师学生并入云南省昆明农业职业学校,这里改名为“云南省开远中学”)。1951年3月8日,开远县大张旗鼓地掀起了镇反运动,一场轰轰烈烈的急风暴雨,席卷到每一个人。李升等农校教职工8人因受到嫌疑而同时被开远县公安局抓捕,其中张优信和戴兆淦都是刚参加工作几个月的年轻教师,而且张优信是民青成员,杨源柏是在农校里抄抄写写的办公人员。肃奸委员会的问题很快就查清楚了,尚跃武也承认是自己主持成立的。对于拥护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对于自己做了些什么事情,李升是能够说清楚的,可命运偏偏会作弄人,杨源柏在关押中为了尽早得到解脱,就编造了一个“在农校以李升为首组织青色党,台湾给予经费”的假案。当时的办案人员受旧式审查方式的影响大,以为抓到了大鱼,就违反党的政策纪律,搞逼供信,“宁左勿右”,特别下功夫。张优信老师直到几十年后伸出手臂,仍然能看出肘骨明显歪翘变形,这是当年被逼供信打成的痼疾。李升在关押中,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打击。多少年来在学校里一直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尊敬,如今沦为阶下囚,遭人唾骂,还受到逼供信,以及回农校开大会批斗等等侮辱,人格尊严都没有了。所谓青色党问题,不承认吧,办案人员不答应,违心地承认吧,又不符合事实。李升宁死不说假话,于1951年7月11日用平时劳动中切烤烟的刀子剖腹自杀。公安局通知李升的妻子马少华到卫生院看望,李升向妻子交代了一些后事,念着文天祥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呼塞苍冥……”含冤负屈而又刚强地离开了人间。

编造假案者被追究刑事责任

云南省委书记宋任穷同志途经开远,检查当地工作情况,滇南工委向宋任穷同志汇报了这起青色党案件,并说要对青色党成员判处死刑。宋任穷同志不愧见多识广,听出其中有问题,就指示说:“这样处理不对,我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教育挽救,处理要慎重。这个案件缺乏证据,要认真落实”。后来还惊动西南局,重庆公安局也派人参加工作组直接查核,通过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内线关系调查落实,而且花费了国家很大一笔钱,终于搞清楚“青色党”纯属子虚乌有,连国民党反动当局都不知道有青色党这么回事,杨源柏在案件复查中也承认这是他编造的假情况。建国以后滇南最大的一个冤案,就是这样形成的。1953年6月,上级责成开远县县长郝鸿钧到农校主持召开平反大会,滇南工委保卫科长赵柏之宣布平反,说:“开远农校的案子已经查清,是个假案,李升已死就不说了。此案虽然办错了,好在人头没有落地,现在恢复张优信戴兆淦的名誉,给予公开平反。杨源柏错误地理解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编造青色党假案,坑害了好人,判处三年徒刑”。平反大会当场释放了张优信戴兆淦等同志,办案人员还说:“原先抓你们是正确的,现在放你们也是正确的。你们在审查期间虽然皮肉受苦,但没有乱说乱讲,没有给组织带来新的麻烦,这是很好的,回学校去好好工作”。假案平反后,开远县法院院长郭璞因为办理这起影响恶劣的假案而被撤职,县公安局长赵怀玉因为此案和贪污问题也被撤职,而案卷内李升之死却被写为“畏罪自杀”。

冤案得到平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复查冤假错案工作,李升的冤案也得到了澄清。1979年11月25日开远县公安局作出《关于对李升同志问题的复查处理决定》开公复字(79)第15号,主要内容如下:李升同志解放后任开远第一中学校长时,因受到嫌疑,1951年镇反运动中被捕关押。在审查过程中,由于受他人的诬陷,编造“李升为首组织‘青色党’反革命组织”,并牵连了多人。此案后经复查,纯属假案。已于一九五三年六月公开平反,对涉及到有关人员分别作了善后处理,李升因在狱中自杀身死而结论为畏罪自杀。经复查认定,关于李升同志一九五一年镇反运动中因受嫌疑及组织反革命集团“青色党”问题,纯属假案,已公开平反。李升同志自杀是陷害假案造成的,故决定撤消原定“畏罪自杀”的结论,予以纠正,政治上恢复名誉。《中共开远市党史资料》第二辑“大事记”中记载:“通过‘镇反’运动,保证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镇反’中也曾出现错捕、错判的现象,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对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平反和改正”。被假案牵连的受害者及其亲属,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方针指引下,积极投入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从昆明市第五中学退休的张优信老师,每当见到电视上出现宋任穷同志的形象时,就不禁感叹地说道:“这是大恩人啊!”李升同志是个诚实正直的知识分子,倾心于农业科技教育事业,由于冤假错案的发生,导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这对云南省的农业科技教育事业是个重大损失。半个世纪以来,开远沧桑巨变,历史对人们的功过是非作出了公正的评价,如果李升泉下有知,也将感到慰藉。(开远市政协委员廖贻武文章《校长李升与滇南第一冤案》,刊登在昆明市官渡区政协《官渡文史》第14辑第88--98页)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