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梁献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梁献

作者介绍

梁献

梁献   liáng xiàn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玄宗先天时官仓部员外郎。事迹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八。献能诗善赋。《全唐诗》存诗1首。
本    名 梁献
所处时代 唐代
去世时间 1788年
主要作品 《相和歌辞·王昭君》

梁献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梁巘长子俊业,早卒;次子伟业,嘉庆六年辛酉拔贡,官浙江于潜县知县;门生有姚莲府、萧景云、王鲁庵、许春林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由咸安宫教习转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寿州(今安徽省寿县)循理书院院长(山长)。其在书法上的成就远大于政治,他与乾隆年间五位(张照、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重要书家齐名,为清代著名书法家之一。

历史记载

据《亳州志》记载,梁巘弱冠时随兄峰就读于金陵“钟山书院”,业师陈师古;五十多岁赴京考进士不第,遂寄寓京城以卖字为生,偶遇精于书法的成亲王永堭(乾隆皇帝第十一子),赞其:“执笔好,入门正”。永堭回去将梁的情况告知父亲,乾隆皇帝爱才,就授其文林郎壬午科举人、同进士出身;在咸安宫任教习,不久即放任湖北巴东县知县。巴东是个贫瘠的山区小县,财力维艰,梁任知县十余年,虽加二级记录四次,因与业师陈师古一样:“性恬淡,不交势利”,为人耿介、不善逢迎巴结,终未能升迁。后便以母亲年迈,辞职回亳,无意仕途。他的为人是出了名的。汝阴(今安徽阜阳)的宁问礼说:“余弱冠时,伯兄最之曾给我讲:‘吾于人伦,独见长洲胡东表、宛平孙雨髯、亳州梁闻山,愿汝终身效之’”。辞职不久,山西平定州的张佩芳到寿州任知州,他亲自到亳州延请梁巘出任寿州“循理书院”院长。从梁任院长所写《八蜡庙碑记》的落款:“敕授文林郎壬午科举人,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加二级记录四次,亳州,梁巘,书丹,乾隆四十年岁次余十月乙亥朔十二日丙戌建”来看,他当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去知县职,乾隆四十年前后去循理书院。梁巘此时已六十四、五岁,对于升官无望、已绝意仕途、一生酷爱书法的他,能在老年有个平台,从事书法教学、专心研究,并培养出新人还是非常理想的。

作品

作为梁氏后裔,为发掘、研究亳州历史人物并缅怀他,1999年8月特偕同刘涛君、陈之文君专程赴寿县等地予以考查、了解。经考查发现,梁巘一生手迹、书碑较多,著作亦丰。有据可查的碑有六十一块:在亳州有汤陵碑、咸平寺碑、书院碑、江公救灾记碑、都阃李公德政碑、刘公墓志铭碑、贝叶经记碑7块,在寿州有循理书院碑、八蜡庙碑、先农坛碑、真武庙碑、白龙潭龙王庙碑、刘黄二公祠碑、奎星楼碑、安丰塘碑等碑15块,在凤阳有城隍碑、阴骘文碑(北炉桥黄三公翥署内)、鼓楼碑、宜楼记碑、严公血石碑5块,在泗州有移泗州治碑、玻璃泉碑、释迦寺碑、义姑祠碑4块,在江宁有表忠祠碑、八祠之约碑、方氏节孝碑3块,在婺源有王氏碑,在桐城有捐科举盘费碑,在扬州有康山碑、史阁部碑、张观察唱和诗碑3块,在安庆有巡抚题名碑、喜雨碑、爽襟楼碑等9块,在当涂有卞孺人墓碑、重修当涂县学校碑2块,在山东有汉丞相乐安侯记碑、十里泉唱和诗碑2块,在苏州有苏州府题名碑,在徐州有扬公诰封碑,在宁国有重修北楼记碑,在歙县有鲍君家传碑,在武进县有钱孺人传碑,在阜阳有候选丹徒县训导王公墓志铭碑,在山西大同有钦定功臣列传碑,在凤台县有“报恩寺”大殿卷棚柱对2付。梁巘手迹,寿县博物馆馆存较多,约有二、三十件;其中,让我们见到的只是梁巘写于乾隆丁未年(1787年)十月,在寿州官署写董文敏论书的十二幅六尺大条幅一件(人书俱老)及一件斗方:“临马券贴”。安徽省博物馆馆存有其手迹,但不会太多;最多要数寿县、亳州及山西平定、湖北巴东等民间珍藏的了,时而露面,因价格不菲,也不乏赝品;因已过二百余年,鉴于战火、霉变、损伤、保管不善等,真品也不过百幅矣。据推测,梁巘在书法理论方面著作颇丰;因其官位低卑、又是在巴东那个贫瘠的山区小县为官,后来虽当了院长,也只是靠低微之薪糊口;著述难以付印,只有靠手抄本流传于世。现传世的著作《承晋斋积闻录》,还是在他死后一百三十余年才得以付印的,一些手抄本如《评书帖》之类还在民间珍藏、流传。《承晋斋积闻录》是书法爱好者、研究家、学者必读的良本,它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书中包含了:执笔论、学书论、书法论、名人书法评论、名人法帖评论、己书评论、图书论、纸论、墨论、笔论、砚论、文房杂论等。它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研究家来说,无疑是弥足珍贵的。梁巘毕生对书法作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对书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巘。他在书法方面的著作、论述、作品、碑刻,还有待我们继续作深入细致的发掘和研究。

教育贡献

梁巘的另一大贡献就是发现、 培养和造就了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名琰,字石如、顽伯,号古浣子、完白山人、籍梦道人、风水鱼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安庆)人;他家境贫寒,只随父上一年学,但自幼酷爱书法,十九岁开始“摹刻印章、写篆隶书售以市集”并以此谋生。他青年时期就十分仰慕梁的书法及为人,奈无门求拜。听说梁当了院长,就在循理书院门前摆摊为学生刻章,以期得到梁巘的赏识。时间一长,梁巘发现了他,赞赏邓石如的天赋,又慨叹他的不足,叹曰:“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鸷,余所不能;充其才力,可以凌铄,数百年之巨公矣。”“此子笔力横绝,我所不能;惜其见所不广,若得见汉、唐碑迹,何患不出入冰斯!”可调教。便与邓竟日交谈,指点迷津鼓励他深造;遂送衣物、盘费,写信给金陵(南京)的好友梅釴,令邓去梅家学习、深造。梁巘确确实实充当了伯乐。梅家藏书颇丰、碑刻特多;邓石如在梅釴家求学,七年间他读书破万卷,从秦篆到汉隶字字精心研练……最终成了“上掩千古,下启百代”的大书法家,一代宗师。邓石如在循理书院虽然时间不长,但名师的教诲指点、热情的帮助、有力的提携,令他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可以说,没有梁巘这个伯乐,也没有邓石如这个“千里马”。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