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卢珏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卢珏

作者介绍

卢珏

卢珏   lú jué

卢珏,字登父,号可庵,淳安(今属浙江)人。宋末进士(《宋诗纪事》卷七八)。曾为教谕,入元不仕(《潜斋集》卷一《和卢可庵教谕鼓歌》《和卢可庵悲秋》)。与黄溍、方逢振有交。有《可庵集》,已佚。今录诗二首。
本    名 卢珏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广东
去世时间 2014年10月20日
主要作品 《贺山房先生得宣命》《天边风露楼漫题》

卢珏诗词更多 >>

生平

重庆话剧运动正在兴起。经老导演应云卫介绍,他参加了中华剧艺社,担任文书和社务。该社是由应云卫、陈白尘主持的职业剧团,有来自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一些著名导演、演员和灯光、舞美等人才。剧社先在重庆,后迁成都。那时剧团几乎要天天演出,一天不演就没有饭吃。尽管生活穷困,精神上倒还觉得充实。后来,卢珏当了场记和舞台管理,除了经常跟应云卫等老导演排戏外,自己也注意学习一些有关的戏剧理论,艺术修养日渐提高。因为天天在剧场演出,看电影又不花钱,所以,对于那些自己喜欢的片子,有时连看几遍。看完之后,就把每场戏分镜头都重温一次,怎么开头,怎么衔接,怎么渲染剧情,怎么搭配音乐,都默默地背下来。如背不下来,就再去看一遍,直到记清弄懂。对美国四十年代的一些文艺片,如《魂断蓝桥》、《翠堤春晓》等,卢珏至今还能把其中的一些重场戏的镜头背叙出出。由于当时没有什么可参考的电影书籍,唯一的学习方法,就是边看电影边下这种死背硬记、反复琢磨的苦功夫。卢珏还广泛地涉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探求知识的宝库。许多有关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的书刊杂志,他都找来阅读。凭着勤奋苦学,博闻强记,使他学识日进,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幼时家贫,靠着父亲在县城里当店员的微薄收入,读了三年私塾。十二岁那年,他离开顺德乡间的母亲和妹妹,随父亲到了广州。尽管生计艰难,父亲仍尽力供他上学。虽然他的数学物理成绩优异,终因家境所困,不得不在中学临近毕业的时候,被迫中途辍学,跟随父亲到上海谋生。当父亲好不容易在一间袜厂找到了工作,十八岁的卢珏也刚刚踏上社会,“八·一三”战事爆发,日寇攻陷上海,父亲只好又把他遣还广州。他刚做了半年的文书,日军又侵占了广州。卢珏逃到了香港,好久都找不到工作。他饱尝了逃亡、失业之苦。1939年,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靠朋友的介绍,他意外地接触了电影工作。开始,替导演做些抄抄写写的事,后来学做场记。1940年,卢珏随老导演苏怡一起,进了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做场记,参加了苏怡导演的《青年中国》一片的工作。这时,他对电影并未发生兴趣,只不过为了糊口谋生。但他在替老导演陈鲤庭抄写译稿《电影规范》时,接触到了电影理论知识,逐渐认识到电影也是一门学问。沉默寡言、性情温厚的卢珏,受到电影艺术的启蒙和熏陶,对电影有点喜爱了。可是,一年之后他又离开了中国电影制片厂。其原因是,他认为这里环境复杂,自己决无前途;另外,幻想多挣一些钱,再去大学攻读。他靠一位同乡同学的介绍,进了一个叫做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的团体去当文书。而当时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资收入只够吃饭,哪里还能攒钱读书?幻想破灭了。后来,在一些朋友的劝说下,卢珏又回到文艺团体中来。1946年春,抗战胜利之后,卢珏离开了中华剧艺社,由成都返回上海探望父亲。不久,父亲去世。困窘中经人介绍到上海《新民晚报》做职员,并协助编辑副刊。空暇之时,也常写些短文在报上发表。第二年秋天,报馆被查封。卢珏随吴祖光到了香港,做他的副导演。先后在大中华公司拍了《风雪夜归人》和《青春》,在永华公司拍了《山河泪》共三部影片。从此,卢珏正式踏上了电影艺术的道路。政治上,他也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逐渐自觉地参加了党领导的进步行列。1949年,卢珏担任著名导演章泯的副导演,在南国公司拍了《结亲》和《冬去春来》两部影片。同时,参加了陈残云、黄谷柳、李门等组织的具有进步倾向的集体评论——《粤语片影评》,写了些评论文章。1950年,又参加了党领导的影业同人合作性质的“五十年代公司”,在王为一导演的影片《火凤凰》中做副导演。此后,龙马公司成立,编导人员有朱石麟、齐闻韶、白沉和卢珏等。卢珏创作的电影剧本《误佳期》由白沉修改后拍成影片,另一部剧作《青春颂》由刘琼修改并担任导演,可是因为港英当局迫害进步影人,卢珏、刘琼等人都在被搜捕驱逐之列,所以此片未能完成。1952年1月,卢珏由党组织安排从香港回到广州。他先在广东省作协工作,后来拍了一些反映侨乡新貌的纪录片。1954年,卢珏被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副导演,曾参加了《不能走那条路》、《南岛风云》、《李时珍》等片的拍摄。1957年转为导演,开始独立拍片。《羊城暗哨》是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过去,惊险样式的文艺作品非卢珏所好,从未涉猎过,接受任务之后,他便大量阅读这类作品。在电影剧本修改时,卢珏紧紧抓住一点:引人入胜,令人莫测;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结果,影片取得成功,受到观众好评。1958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广州成立,卢珏调到珠影工作。曾在艺术性纪录片《英雄诗篇》中做总导演。1962至1963年,卢珏完成了他导演的第二部影片《跟踪追击》。在这部影片中,他刻意求新,力图在惊险样式中摒弃神秘主义,着力表现公安人员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重证据、重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影片结构严谨,手法细腻,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十年动乱期间,卢珏也因莫须有的罪名受到审查批判,并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直到1975年,卢珏被分配去做了一段时间的剪辑和组织剧本等工作之后,才导演了第三部影片——《枫树湾》。这是一部根据同名话剧改编的反映大革命时期湖南农民运动的影片。卢珏在电影化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使这部影片在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981年,卢珏又导演了影片《梅岭星火》。这部影片反映陈毅同志在红军长征后于粤赣边区坚持武装斗争的事迹。卢珏怀着深厚的感情,在银幕上真实地再现了当年革命斗争的历史风貌和陈毅同志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卢珏的生活是艰苦朴素的,学习是刻苦的。他喜欢买书。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是进行艺术上的探讨和钻研。创作上,他态度严肃,注重生活。1965年,为搞好一部描写援外题材的剧本,他到船厂参加敲锈劳动,致使耳膜受伤;为了了解筑路工程情况和工人的生活,他又冒着数九严寒到铁道兵山地施工现场去观察体验生活。他爱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都记下来。多年来,他的一本本装订得整整齐齐的创作笔记、搜集的素材摘记和剧本手稿,说明了他治学严谨和辛勤耕耘的艺术创作作风。他对后学者的扶掖,也是那样热情诚恳、诲人不倦。凡是跟他合作过的人们,无不为他的勤奋精神和创作态度所感动。对于以后的打算,卢珏说:“我别无奢望,只想再拍一两部反映广东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片。”他因为在广东工作了二十多年,而这方面的东西很少有人搞,所以很想一试。这仍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不断的探求精神。

作品

1988《神州精魂》(导演、编剧)1984《蛤蟆博士》(编剧)1982《梅岭星火》(导演)1963《跟踪追击》(导演)1960《英雄诗篇》(导演)1956《李时珍》(副导演/助理导演)1955《南岛风云》(副导演/助理导演)1954《不能走那条路》(导演)1951《误佳期》(副导演/助理导演)1947《莫负青春》(副导演/助理导演)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