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良翰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良翰

作者介绍

陈良翰

陈良翰   chén liáng hàn

(1108-1172),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赐谥号为“献肃”,寿六十有五。入祀乡贤祠。有极介绍其的文献《宋史·陈良翰传》。
本    名 陈良翰
所处时代 宋代
主要作品 《三圣殿》
主要成就 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

陈良翰诗词更多 >>

个人生平

浙江台州临海人,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

陈良翰开仓放粮

历朝历代的官员,总希望自己在任期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谁知良翰到慈溪任县令的那一年,天遇大旱,民遭饥荒。按常规,县令只要把灾情往上报,能争取到上级赈济就算尽心尽责了。但是,塘南陈良翰却认为,老百姓挨饥受饿可是个燃眉之急呀!有一次,他微服察访,发现一些富裕人家的粮价还在不断地上涨,穷人只能唉声叹气!塘南陈良翰看到这种情况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边走边谋求救灾的良策。他回府不久,即派人对全县富户人家的储粮数和百姓的缺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而后,他决定发给灾民一定数量的救灾粮券。并要求富户开仓放粮,以平价卖给凭粮券购粮的灾民。这样,受灾的百姓都能籴到平价粮,渡过了灾荒。同时,良翰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筑德门三乡水渠,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百姓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这样一来,慈溪“上安下济,邑人赖之”。当地《续四明志》记述了此事,称良翰“天资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风化,作成人材,吏畏民爱。”

陈良翰任瑞安县令

不久,塘南陈良翰任瑞安县令。上任前,就有人告诉他:瑞安是个难治之县,硬头硬脑的人比较多。因此,希望塘南陈良翰去后,手段要硬,态度要威严些。但是,他认为县令是百姓的父母官,对百姓应“爱之如子”。由于良翰爱护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从而使瑞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农民交赋一事,这本是县令任上的一件大事。以前,大多采取发文、强逼等手段去征收。但是,塘南陈良翰上任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下发强硬的催赋文本,只是把未交者的名单公布一下,结果,他们如期将谷交来了。这时,有人问良翰道:“你治理瑞安有何妙术?”良翰说:“我哪有妙术,只要为官者出于公心,使心‘如虚堂悬镜 ’,那么,百姓就会心悦诚服。”后来,塘南陈良翰进入朝廷任检法官,擢监察御史。孝宗即位时,除右正言,改左面谍。这样,他直接参与了朝廷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一次,孝宗决定将主战派名将张浚驻守淮河、泗水一带,随时掌握战机,以待进取。谁知这个谋略却遭到朝中的主和派反对。他们则主张和用长江天堑,守住长江,以求安全。这时,塘南陈良翰则认为应以国家大业为重, “舍淮防江”的行为,就是放弃国土,危害百姓,是绝对不可取的。

朝廷的两派斗争

在朝廷的两派斗争中,主和派逐步得逞,塘南陈良翰被调至福建“知建宁府”。金人则乘机大肆入侵中原。至此,孝宗才悔悟到塘南陈良翰的直谏是对的;这时,数百名富有正义感的太学生,对朝廷举措极端不满, “前后伏阙”请愿,要求重新启用塘南陈良翰等人,并立斩主和派首脑汤思退渚人以谢天下。使宋朝重新走上一条恢复自强的立国之路。数年后,塘南陈良翰奉调回京,任兵郎侍郎。这时,朝廷中却出现了一场旷古未闻的内臣首脑宴请大臣的事件。

枢密都承旨

这次事件,就是由担任枢密都承旨的内官首脑张说(读音悦)引发出来的。枢密都承旨是一个直接担负皇帝与政府间沟通政务活动的内宫,其地位的重要和权势的显赫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不像历史上一些臭名昭著、专权祸国的宦官,属于比较守分的一派。因此,很得孝宗皇帝的信任。刚巧,在一次奏事时,深得孝宗的欢心,就赐给他几瓶御酒。皇帝的赐物,在任何时候对臣下都是莫大的宠幸。张说对此也非常激动。自古以来,担任此职务的人,大都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着非凡的处事能力。这时,他立即想到怎样扩大御酒的影响,不但使孝宗愈加高兴,也使自己更加有面子。于是,他立即向孝宗表白:我想把这些酒用来招待朝廷大臣,以显皇上的德意。孝宗听后没有想什么,就一口同意了。所以,这次宴会,可以说是张说个人举办,但实际上是代皇帝举办的。当时,能够接到请柬的都是宰辅执政和各部大员,他们都清楚这次宴会的分量。不管他是正经派、刁滑派或骑墙派,都没有人会认为这种宴会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正经的人还认为这是内外交融、上下和协的最好象征。于是,高车驷马,红尘十里,毫无戒心地纷纷赴宴来了。

赴宴

在满堂喧闹欢乐中,张说索看了赴宴名单,却独不见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讲塘南陈良翰的名字。他以为是遗忘了。于是,派人再请,仍不见到,三请还如此,心中就大大不乐起来。这不是明摆着和自己过不去吗?于是,他只好一边开宴,一边派人向孝宗回报:“独独陈良翰心存藐视,不肯赴宴。”一种落寞的心情弥漫于胸间。那么,浙江台江临海塘南人陈良翰侍讲是怎么考虑的。他这个人一生坚定执著,守定道理,百折不挠。中国封建时代时,朝廷都设置两套人马,一是内官,-一般由皇帝亲属和太监担任;一是外官,那就是政府的执政人员。他认为政府行事,内外有别,内官不能干涉外廷。张说虽尚不见这种劣迹,但历史上的教训极多,唐代太监专政,竟至废立皇帝颠覆政府,若不防微杜渐,不可知的事就有可能出现。所以,他要保持独立人格,坚决杜绝祸乱的萌芽,宁可被误解而或遭不测,也须坚持力行。孝宗毕竟还是历史上一位真心行政的皇帝。他得到张说的密报,并没有当场表示是否,而是作了冷静的考虑。他分明觉得自己同意内官宴请大臣.是一个有失分寸的蠢事,而塘南陈良翰侍讲拒宴却表达了一位正直的大臣真正立朝的风节,这样的人才才是最难得的,想到这里,就立即下了一个手诏给内阁,把陈良翰升任为右谏议大夫。这个职务就是要塘南陈良翰侍讲今后立朝更好地面对面地对朝事进行谏议。当小内侍把这个消息传达出去时,张说的宴会还没有结束。满座高宾听到以后,不禁张口结舌。张说则感到是自己多事,暗呼倒霉不已。

《宋史·陈良翰传》

简介

陈良翰,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台州临海人。蚤孤,事母孝。资庄重,为文恢博有气。中绍兴五年进士第。知温州瑞安县。俗号强梗,吏治尚严,良翰独抚以宽,催租不下文符,但揭示名物,民竞乐输,听讼咸得其情。或问何术,良翰曰:“无术,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殿中侍御史吴芾荐为检法官,迁监察御史。

孝宗初元

孝宗初元,金主褒新立,求和,而中原旧人多求归,诏问何以处此,良翰言:“议和,复纳降,皆非是。必定计自治,而和不和,任之乃可。”张浚军淮、泗以规进取,而议者争献防江策,良翰言:“当固藩篱,专委任。今舍淮防江,却地夺便,朝廷过听,使督府不得专阃外事,误矣。”除右正言。金再移书求故疆,良翰言:“中原皆吾故土,况唐、邓、海、泗又金渝盟后以兵取之,安得以故疆为言而归之?”汤思退主遣小使卢仲贤、李栻,良翰言:“仲贤轻儇无耻,栻自北来难信。”又言:“庙堂督府论议不同,边奏上闻,皆阳唯诺而阴沮败之。万一失事机,督府安得独任其责?”上矍然称善。朝廷遣史正志至建康,与张浚议事乖牾,良翰劾之,上曰:“正志亦无罪。”良翰言:“陛下使浚守淮,则任浚为重,一郎官为轻,且正志居中,浚必为去就。”上悟,出正志为福建漕运。杨存中为御营使,总殿前军,良翰言:“存中久擅兵柄,太上皇罢就第,奈何复假使名?宜慎履霜之戒。”疏三上,存中竟罢。李栻不敢涉淮,良翰奏夺其官。仲贤至汴,辄许金人以疆土、岁币而还,上大怒,下仲贤吏,欲诛之,宰相叩头恳请得免。复遣王之望、龙大渊,良翰言:“前遣使已辱命,大臣不悔前失,不谓秦桧复见今日!且金要我罢四郡屯兵以归之,是不折一兵,而坐收四千里要害之地,决不可许。若岁币,则俟得陵寝然后与,庶犹有名。今议未决而之望遂行,恐其辱国不止于仲贤,愿先驰一介往,俟议决,行未晚也。”诏侍从、台谏议,多是良翰,遂以胡昉、杨由义为审议官,与敌议四郡不合,困辱而归。

思退尚执前论

思退尚执前论,正言尹穑附思退以撼督府。良翰为左司谏,疏论:“思退奸邪误国,宜早罢黜,张浚精忠老谋,不宜以小人言摇之。”孝宗曰:“思退前议固失,然朕爱其警敏,冀可效,卿其置之。若魏公则今日孰出其右,朕岂容有此意?纵有之,亦岂不谋卿等?此殆言者有异意,卿为朕谕之。”良翰顿首谢曰:“陛下言及此,天下幸甚。宰相纵无全才,宁取朴实,缓急犹可倚赖。思退庸狡,小黠大痴,将误国,且‘警敏’二字,恐非明主卜相之法。”既退,以上语谕同列,穑勃然变色,明日亦请对,遂罢良翰言职。两淮既撤备,金大入,孝宗始深悔。太学生数百人伏阙,乞召用良翰、胡铨、王十朋而斩思退等,思退由是始败。良翰在谏省,成恭皇后受册,官内外亲属二十五人,良翰论其冗,诏减七人。知建宁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移浙西,召为宗正少卿、兵部侍郎,除右谏议大夫。良翰言:“以蜀汉之师下关陕,以荆、襄、韩、魏,江、淮捣青、徐,此今日大计。四川既命大臣,而荆、淮未有任责者,亦当择重臣临之。”上称善。进给事中。大将成闵冒请真奉,有司坐获谴,阁门王抃矫诏遣妄人谢显出境,显既抵罪,置闵与抃不问,良翰皆驳议,请正典刑。遂改礼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召为太子詹事,既见,上属以调护之责。一日,召对选德殿,出手书唐太宗与魏征论仁德功利之说,俾极陈今日所未至者。良翰退,上疏,略曰:“仁德治之本,功利治之效,务本而效自至。今承天意,结民心,任贤能,退小人,择将帅,收军情,择监司,吏久任,,皆行之有未至,诚能革此八弊,则仁德无累,功利自致矣。”上为之嘉叹,诏兼侍讲。未几,以疾告老,除敷文阁直侍讲学士、提举太平宫。卒,年六十五。光宗立,特谥献肃。

人物生平

浙江台州临海人,与福建莆田人平江令黄彻磋商诗赋,相知甚善,荣禄大夫、副都统黄府之岳父也。所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

开仓放粮

历朝历代的官员,总希望自己在任期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谁知良翰到慈溪任县令的那一年,天遇大旱,民遭饥荒。按常规,县令只要把灾情往上报,能争取到上级赈济就算尽心尽责了。但是,塘南陈良翰却认为,老百姓挨饥受饿可是个燃眉之急呀!有一次,他微服察访,发现一些富裕人家的粮价还在不断地上涨,穷人只能唉声叹气!

塘南陈良翰看到这种情况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边走边谋求救灾的良策。他回府不久,即派人对全县富户人家的储粮数和百姓的缺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而后,他决定发给灾民一定数量的救灾粮券。并要求富户开仓放粮,以平价卖给凭粮券购粮的灾民。这样,受灾的百姓都能籴到平价粮,渡过了灾荒。同时,良翰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筑德门三乡水渠,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百姓的农田灌溉和生活用水问题。这样一来,慈溪“上安下济,邑人赖之”。当地《续四明志》记述了此事,称良翰“天资高明,操尚介特,恢崇风化,作成人材,吏畏民爱。”

任瑞安县令

不久,塘南陈良翰任瑞安县令。上任前,就有人告诉他:瑞安是个难治之县,硬头硬脑的人比较多。因此,希望塘南陈良翰去后,手段要硬,态度要威严些。但是,他认为县令是百姓的父母官,对百姓应“爱之如子”。由于良翰爱护百姓,处处为百姓着想,从而使瑞安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如农民交赋一事,这本是县令任上的一件大事。以前,大多采取发文、强逼等手段去征收。但是,塘南陈良翰上任后,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不下发强硬的催赋文本,只是把未交者的名单公布一下,结果,他们如期将谷交来了。

这时,有人问良翰道:“你治理瑞安有何妙术?”良翰说:“我哪有妙术,只要为官者出于公心,使心‘如虚堂悬镜 ’,那么,百姓就会心悦诚服。”

后来,塘南陈良翰进入朝廷任检法官,擢监察御史。孝宗即位时,除右正言,改左面谍。这样,他直接参与了朝廷重大问题的决策。有一次,孝宗决定将主战派名将张浚驻守淮河、泗水一带,随时掌握战机,以待进取。谁知这个谋略却遭到朝中的主和派反对。他们则主张和用长江天堑,守住长江,以求安全。这时,塘南陈良翰则认为应以国家大业为重, “舍淮防江”的行为,就是放弃国土,危害百姓,是绝对不可取的。

朝廷的两派斗争

在朝廷的两派斗争中,主和派逐步得逞,塘南陈良翰被调至福建“知建宁府”。金人则乘机大肆入侵中原。至此,孝宗才悔悟到塘南陈良翰的直谏是对的;这时,数百名富有正义感的太学生,对朝廷举措极端不满, “前后伏阙”请愿,要求重新启用塘南陈良翰等人,并立斩主和派首脑汤思退渚人以谢天下。使宋朝重新走上一条恢复自强的立国之路。

数年后,塘南陈良翰奉调回京,任兵郎侍郎。这时,朝廷中却出现了一场旷古未闻的内臣首脑宴请大臣的事件。

枢密都承旨

这次事件,就是由担任枢密都承旨的内官首脑张说(读音悦)引发出来的。枢密都承旨是一个直接担负皇帝与政府间沟通政务活动的内宫,其地位的重要和权势的显赫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他不像历史上一些臭名昭著、专权祸国的宦官,属于比较守分的一派。因此,很得孝宗皇帝的信任。刚巧,在一次奏事时,深得孝宗的欢心,就赐给他几瓶御酒。皇帝的赐物,在任何时候对臣下都是莫大的宠幸。张说对此也非常激动。自古以来,担任此职务的人,大都头脑灵活,思维敏捷,有着非凡的处事能力。这时,他立即想到怎样扩大御酒的影响,不但使孝宗愈加高兴,也使自己更加有面子。于是,他立即向孝宗表白:我想把这些酒用来招待朝廷大臣,以显皇上的德意。孝宗听后没有想什么,就一口同意了。所以,这次宴会,可以说是张说个人举办,但实际上是代皇帝举办的。

当时,能够接到请柬的都是宰辅执政和各部大员,他们都清楚这次宴会的分量。不管他是正经派、刁滑派或骑墙派,都没有人会认为这种宴会有什么不合理之处。正经的人还认为这是内外交融、上下和协的最好象征。于是,高车驷马,红尘十里,毫无戒心地纷纷赴宴来了。

赴宴

在满堂喧闹欢乐中,张说索看了赴宴名单,却独不见兵部侍郎、太子詹事兼侍讲塘南陈良翰的名字。他以为是遗忘了。于是,派人再请,仍不见到,三请还如此,心中就大大不乐起来。这不是明摆着和自己过不去吗?于是,他只好一边开宴,一边派人向孝宗回报:“独独陈良翰心存藐视,不肯赴宴。”一种落寞的心情弥漫于胸间。

那么,浙江台江临海塘南人陈良翰侍讲是怎么考虑的。他这个人一生坚定执著,守定道理,百折不挠。中国封建时代时,朝廷都设置两套人马,一是内官,-一般由皇帝亲属和太监担任;一是外官,那就是政府的执政人员。他认为政府行事,内外有别,内官不能干涉外廷。张说虽尚不见这种劣迹,但历史上的教训极多,唐代太监专政,竟至废立皇帝颠覆政府,若不防微杜渐,不可知的事就有可能出现。所以,他要保持独立人格,坚决杜绝祸乱的萌芽,宁可被误解而或遭不测,也须坚持力行。

孝宗毕竟还是历史上一位真心行政的皇帝。他得到张说的密报,并没有当场表示是否,而是作了冷静的考虑。他分明觉得自己同意内官宴请大臣.是一个有失分寸的蠢事,而塘南陈良翰侍讲拒宴却表达了一位正直的大臣真正立朝的风节,这样的人才才是最难得的,想到这里,就立即下了一个手诏给内阁,把陈良翰升任为右谏议大夫。这个职务就是要塘南陈良翰侍讲今后立朝更好地面对面地对朝事进行谏议。

当小内侍把这个消息传达出去时,张说的宴会还没有结束。满座高宾听到以后,不禁张口结舌。张说则感到是自己多事,暗呼倒霉不已。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