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偁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偁

作者介绍

陈偁

陈偁   chén chēng

陈称(一○一五~一○八六),字君举,沙县(今属福建)人。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潭州司法参军,福州罗源县令。改知黄岩、安远县,历知循、惠、宿、泉、舒等州。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二。事见《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今录诗二首。
本    名 陈偁
字    号 字君举
所处时代 宋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沙县城西人
出生时间 1015
去世时间 1086
主要作品 《栟榈山》《句》《题泉州万安桥》《重登罗浮》《重登罗浮·十里山光翠障开》等
主要成就 朝议大夫

陈偁诗词更多 >>

简介

陈 偁 (1015~1086年), 字居举,沙县城西劝忠坊人。父陈世卿官至秘书少监。陈偁3岁亡父。后袭父荫补太庙斋郎。任罗源县令时,兴办学校,教平民子弟识字,凿渠疏泉,灌溉农田上千亩,颇有政绩。任惠州知州期间,了解到境内有一湖泊干涸已久,但百姓仍要交纳鱼税,便主持开凿丰湖,恢复渔业生产,使百姓从中得到利益。后改任宿州知州。宿州民俗强梗,人喜盗斗。陈偁健全法治,严惩坏人,不久,境内便诉讼平息,牢狱无人。奉令又改任开封知府。推行新法时,改任泉州知州。按旧例,泉州港入境的外国商人只能到广东进行交易,否则货物将被没收。陈偁上疏,首倡在泉州设立市舶司。不久因开封陷失青苗钱一案被罢官。泉州士民听到了消息,3日内捐资五十万为陈偁赎罪。第二年释放后出任尉州知州。任内,修筑长堤十里,以防范皖溪水患。第二年洪水暴涨,水位高至堤顶,但没有造成祸害,受到百姓称颂。后改任惠州知州。遇久旱无雨,陈偁教农民用牛车水灌入东湖,使四万顷农田得到灌溉,晚年以朝议大夫告老辞官。

生平

陈偁为官以治行闻,善于惠政著称。庆历五年(1045年),陈偁出任福建罗源县令。他十分重视发展当地教育,积极兴办学堂,尽量让平民子弟进学识字,提高文化素质。同时,他深知农为民本的道理,发动民众凿渠引泉,兴修水利,上千亩农田得以灌溉,深得当地民众爱戴。不久,他又被调任浙江台州黄岩县、处州安远县,广东循州知县。至和二年(1055年),陈偁调任蔡州(今河南汝南)通判。陈偁在审理案件时发现蔡州有5个原已被前任判死刑的囚犯的案件有疑点,力主复查,一查果然是一起冤案,保住5条人命。嘉祐五年(1060年),陈偁升任为广东惠州知州。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北边与河源相接;当地居民多以捕鱼为业,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被朝廷贬谪到惠州住了三年。陈偁到惠州后,得知惠州境内有一个大湖泊干涸已久,但民众仍要交纳鱼税,负担确实很重。于是,他主持开凿丰湖,恢复渔业生产。他又上奏朝廷免除惠州课税,减轻民众负担。当时惠州多以渔业生产为主,种植业不发达,生产经营手段单一。陈偁在当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据《广东通志》记载:“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知府陈偁于城西筑北堤200余丈,使之成广袤十里丰湖(即西湖),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岁数万”。因此,惠州百姓十分感激陈偁为惠州百姓所做的贡献,把这条堤称作“陈公堤”,据志载广东省惠州还建有一座祀祠奉祭陈偁。“法治惠民”是陈偁一贯坚持的为官之道。治平二年(1065年),陈偁调任安徽宿州知州。当时宿州民风强悍,社会上有许多喜欢盗斗的好事之徒。陈偁坚持严惩坏人,保护市民,很快使境内诉讼平息,社会逐步趋于安定。熙宁三年(1070年)陈偁改知开封府。正值开封发生灾情,陈偁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救民于水火之中,擅自决定动用库帑救济灾民。陈偁曾两度任职于福建泉州,做了许多亲民善政的好事。第一次是北宋熙宁八年,陈偁出任泉州知州。在任期间,陈偁目睹百姓因遭受大旱,庄稼歉收的悲苦。陈偁教农民用牛车汲水灌入东湖,使东湖的水常满,有效地灌溉了周围40多顷的良田,保证农业收成。泉州的老百姓非常感激陈偁。不料,陈偁在前开封府任上爱民心切曾动用官帑济民,造成府库亏损5000余万缗一事被继任开封府官员告发。陈偁虽然为官多年,但一直清廉律己,两袖清风,根本无法拿出银两来填补府库的这笔亏空。因此,他被朝廷革职查办。泉州市民闻讯后,3天之内集资5000余万缗,替陈偁还清亏空的钱;并且联名向派来调查此事的户部使者上书,请求赦免陈偁。户部使者被民众真情感动,如实向朝廷转达了民情民意;因此,陈偁被免于处分,调任安徽省宿州知州。到了宿州,陈偁更是勤于政务,惠政于民。那时的宿州年年水患,民众苦不堪言。陈偁亲率宿州民众治理水患,修筑10多里防洪长堤。第二年洪水来临时,因宿州防洪设施坚固,有效地保护了民众的生命和财产。第二次是元丰二年(1079年),陈偁再度出任泉州知州。这一期间,陈偁做了两件影响比较大的事。一是,按惯例,进士解发,州要设鹿鸣宴给予饯行。许多官员借此大肆挥霍,甚至贪污,中饱私囊。陈偁考虑到当时泉州府库虚缺,经费紧张,自己掏钱设宴招待这些进士,被州里传为佳话。为此,朝廷赐陈偁进勋上柱国,赐四品服。二是,陈偁曾在首次任泉州知州时就上疏奏请在泉州设置市舶司,“若欲船泛外国买卖,自泉州就可放洋”,以便于泉州与外地的通商贸易。元丰五年,他又一次向朝廷上疏请求在泉州设置市舶司。元祐二年(1087年),朝廷终于接受了陈偁的建议置泉州市舶司。这是泉州海交史上的里程碑。自此之后,外商到泉州愈来愈多。泉州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苍官影里三州路,涨海声中万国商”。元丰八年,陈偁因病辞官居泉州。朝廷为了表彰陈偁所做出的业绩,特以封朝议大夫致仕,赠特进。元祐元年七月,陈偁卒于泉州。泉州市民深切悼念,商贾停市,以示哀悼。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