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李迪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李迪

作者介绍

李迪

李迪   lǐ dí

(971—1047)宋濮州鄄城人,祖籍赵郡,字复古。真宗景德二年进士第一。历将作监丞、翰林学士。熟知陕西驻军及粮储,为真宗赏识。天禧间,历给事中、参知政事、集贤殿大学士。与丁谓不和,出知郓州。仁宗初反对立刘氏为皇后,贬衡州团练副使。后复相。复与吕夷简交恶,贬官。卒谥文定。
本    名 李迪
所处时代 宋代
主要作品 《句》《灵岩》《萍》《题河阳后城平嵩阁》《挽文朝奉》等

李迪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李迪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其家族先世居赵郡,后移居幽州。曾祖父李在钦,为躲避五代战乱,又移住濮州(山东鄄城)。李迪深厚稳重有才学,曾携带自己所作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并说:“是公辅之才。”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李迪中进士甲科,状元及第。考中状元后,李迪被授职将作监丞,历任徐州、兖州通判。后改任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任三司盐铁判官。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进行泰山封禅时,李迪又任兖州通判,因解送开封府进士失当,被贬为海州监税。又改任右司谏,起任郓州知州,又获召入朝,奉命纠察刑狱案件。升任起居舍人,安抚江州、淮州,以尚书吏部员外郎之职任三司盐铁副使,升任知制诰。真宗素闻亳州盗贼横行,遂命李迪知亳州。任上,李迪明察暗访,很快平息盗贼。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边帅曹玮上疏请求增兵固防,真宗以为懦怯,欲斩首。李迪力陈曹玮有勇有谋,乃忠臣良将,他日定能边关奏捷,后果如其言。仁宗立为皇太子后,寇准被奸臣丁渭诬陷罢相,真宗欲以李迪为相,李迪坚辞不受。真宗任命李迪为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渭专权,排除异已,李迪被罢相,知郓州,几被迫害至死。史称此时“朝中正人为之一空”。民间流传:“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丁渭垮台,王曾为相,李迪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太后病故,朝廷重召李迪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不久,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景佑中,李迪被吕夷简排挤陷害,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元昊攻延州,宋军损失惨重,李迪自请戍边,仁宗不许,命李迪为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调知青州。次年,驻守本镇,请求告老回乡,以太子太傅致仕,归濮州。后来李迪之子李柬之为侍御史知杂事,侍奉李迪来到京师。仁宗多次派使者前来慰问,并想召见他,李迪以身体有病而辞谢。庆历七年十月十日(1047年11月1日),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七岁。仁宗追赠李迪为司空、侍中,谥号“文定”,并亲自题其墓碑为“遗直之碑”,又改其所葬的邓侯乡为“遗直乡”。

人物评价

柳开:公辅材也。赵恒:真所谓颇、牧在禁中矣。张方平:侍中刚塞,蕴涵纯德。发为正色,隐然柱石。章圣惠哲,察公忠烈。可临大节,托之喉舌。遂付宰柄,爰属之政。实受端命,宾傅储圣。孽臣专朝,僻讹奸骄。钩连日嚣,我心郁焦。感愤中激,志除邪逼。乃诚靖国,以宁社稷。缀衣出庭,遘闵南征。不远湘衡,顾怀周京。大人继照,图旧广孝。显扬辅导,俄还廊庙。乃平泰阶,谟明弼谐。若作梓材,尔惟盐梅。师戍羌落,帝念辽漠。公在河朔,敌崩厥角。宣力中外,文武尽瘁。若时进退,道德益大。攻夺为利,太息为义。处心云异,于道同敝。公冲而用,不激不耸。率诚以动,不勉伊中。岩廊穆清,轸念老成。俾扬颂声,式昭典刑。王十朋:我太祖太宗,肇造我宋之家法者也。真宗仁宗至于列圣,守我宋之家法者也。先正大臣,若范质、赵普之徒,相与造我宋之家法者也。在真宗时,有若李沆、王旦、寇凖。在仁宗时,有若王曾、李迪、杜衍、韩琦、范仲淹、富弼之徒,相与守我宋之家法者也。脱脱: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家族成员

李迪之子有李柬之、李肃之、李承之、李及之,孙子李孝寿、李孝基、李孝称。

个人作品

《全宋诗》录其诗两首,《全宋文》亦录有其文。

史料记载

《宋史.列传第六十九.李迪》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后徙幽州。曾祖在钦,避五代乱,又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材也。”举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历通判徐、兖州。改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为三司盐铁判官。东封泰山,复通判兖州,坐尝解开封府进士失当,谪监海州税。改右司谏,起知郓州,诏纠察在京刑狱,迁起居舍人,安抚江、淮,以尚书吏部员外郎为三司盐铁副使,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代归,会唃厮啰叛,帝忧关中,召对长春殿,进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永兴军。城中多无赖子弟,喜犯法,迪奏取其甚者,部送阙下。徙陕西都转运使,入为翰林学士。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又言:“陛下东封时,敕所过毋伐木除道,即驿舍或州治为行宫,裁令加涂塈而已。及幸汾、亳,土木之役,过往时几百倍。今蝗旱之灾,殆天意所以儆陛下也。”帝深然之。他日,又召对龙图阁,命迪草诏,徐谓迪曰:“曹玮在秦州,屡请益兵,未及遣,遽辞州事,第怯耳。谁可代玮者?”迪对曰:“玮知唃厮啰欲入寇,且窥关中,故请益兵为备,非怯也。且玮有谋略,诸将皆非其比,何可代?陛下重发兵,岂非将上玉皇圣号,恶兵出宜秋门邪?今关右兵多,可分兵赴玮。”帝因问关右兵几何,对曰:“臣向在陕西,以方寸小册书兵粮数备调发,今犹置佩囊中。”帝令自探取,目黄门取纸笔,具疏某处当留兵若干,余悉赴塞下。帝顾曰:“真所谓颇、牧在禁中矣。”未久,唃厮啰果犯边。秦州方出兵,复召迪问曰:“玮此举胜乎?”对曰:“必胜。”居数日,奏至,玮与敌战三都谷,果大胜。帝曰:“卿何以知玮必胜?”迪曰:“唃厮啰兵远来,使谍者声言以某日下秦州会食,以激怒玮。玮勒兵不动,坐待敌至,是以逸待劳也。臣用此知其胜。”帝益重之,自是欲大用矣。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等。仁宗为皇太子,除太子太傅,迪辞以太宗时未尝立保傅,止兼太子宾客,诏皇太子礼宾客如师傅。加礼部侍郎。寇准罢,帝欲相迪,迪固辞。一日,对滋福殿,有顷,皇太子出拜曰:“陛下用宾客为宰相,敢以谢。”帝顾谓迪曰:“尚可辞邪!”拜吏部侍郎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景灵宫使、集贤殿大学士。初,真宗不豫,寇准议皇太子总军国事,迪赞其策,丁谓以为不便,曰:“即日上体平,朝廷何以处此?”迪曰:“太子监国,非古制邪?”力争不已。于是皇太子于资善堂听常事,他皆听旨。准既贬,谓浸擅权用事,至除吏不以闻。迪愤然语同列曰:“迪起布衣至宰相,有以报国,死犹不恨,安能附权幸为自安计邪!”自此不协。时议二府皆进秩兼东宫官,迪以为不可。谓又欲引林特为枢密副使,而迁迪中书侍郎兼尚书左丞。故事,宰相无为左丞者。既而帝御长春殿,内出制书置榻前,谓辅臣曰:“此卿等兼东宫官制书也。”迪进曰:“东宫官属不当增置,臣不敢受此命。宰相丁谓罔上弄权,私林特、钱惟演而嫉寇准。特子杀人,事寝不治,准无罪罢斥,惟演姻家使预政,曹利用、冯拯相为朋党。臣愿与谓俱罢,付御史台劾正。”帝怒,留制不下,左迁迪户部侍郎。谓再对,传口诏入中书复视事,出迪知郓州。仁宗即位,太后预政,贬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团练副使。谓使人迫之,或讽谓曰:“迪若贬死,公如士论何?”谓曰:“异日诸生记事,不过曰‘天下惜之’而已。谓败,起为秘书监、知舒州,历江宁府、兖州、青州,复兵部侍郎、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以尚书左丞知河阳,迁工部尚书。太后崩,召为资政殿学士、判尚书都省。未几,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景祐中,范讽得罪,迪坐姻党,罢为刑部尚书,知亳州,改相州。既而为资政殿大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留京师。迪素恶吕夷简,因奏夷简私交荆王元俨,尝为补门下僧惠清为守阙鉴义。夷简请辨,诏讯之,乃迪在中书所行事,夷简以斋祠不预。降太常卿、知密州。复刑部尚书、知徐州。迪奏所部邻兖州,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祷皇子。仁宗语辅臣曰:“大臣当为百姓访疾苦,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久之,改户部尚书、知兖州,复拜资政殿大学士。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除彰信军节度使、知天雄军,徙青州。逾年,之本镇。请老,以太子太傅致仕,归濮州。后其子柬之为侍御史知杂事,奉迪来京师。帝数遣使问劳,欲召见,以疾辞。薨,年七十七。赠司空、侍中,谥文定。帝篆其墓碑曰“遗直之碑”,又改所葬邓侯乡曰遗直乡。子柬之、肃之、承之、及之,孙孝寿、孝基、孝称。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