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桷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桷

作者介绍

陈桷

陈桷   chén jué

陈桷(1091~1154),字季壬,号无相居士,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上舍登第,授冀州兵曹参军。宣和七年(一一二五)提点福建路刑狱。高宗绍兴元年(1131)主管江州太平观。四年,除太常少卿。五年,知泉州。六年,提点两浙西路刑狱。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十五年,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乞祠,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四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六卷,已佚。《宋史》卷三七七有传。今录诗二首。
本    名 陈桷
字    号 号无相居士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时间 1090年
去世时间 1154年
主要作品 《广化寺》《合掌岩》《句》《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汉高》《广化寺·山高不受暑》等

陈桷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陈桷,原名纬,探花,官至宋礼部侍郎,柘荣湄洋陈氏四世祖,力主抗金,三平兵乱,史称“一方以安”。拒收三万八千贯番宝,上嘉“守介不移”,在溪坪故居敕建骑街坊,为千古廉吏。(陈起兴) 翻开柘荣历史名人档案,最富传奇色彩的要算湄洋陈氏四世祖、宋礼部侍郎陈桷公。他原名纬,又名文通、季壬,字千一,自号无相居士,宋元祐五年(1090)年出生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家教,政和二年(1112)、22岁就高中三鼎甲探花。先后在翰林院秘书省担任文林郎、校书郎、著作左郎等职,被授予太学府五经正博士;之后调任开封府冀州兵曹司、工部虞部事,参与军政事务,政绩卓著,深得朝庭信任,成为宋朝一颗政治明星。但他极力主张抗金,与朝廷主和派思想格格不入,五次被贬,政治生涯颇为坎坷。第一次是宣和七年(1125),北宋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因不甘国土被夺,便暗中与金国联手灭掉辽国,以为从此天下太平,命令多处边防军队撤离,并立下禁令:“凡是谈到边防事情的,就流放到三千里之外……”。金国早想入侵中原,派使者到宋朝密探军情。陈桷护送金使者回国到达边境时,看到大量的金国士兵,深感国家危难在即,立即派人上报军情,触犯“禁令”被被下放回福建老家,担任福建路刑狱、提刑等职。第二次是绍兴二年(1132),秦桧为谋取宰相职位,力排主战派官员,陈桷不愿顺从权贵,遂以身患疾病为由到江西九江主管太平观礼仪。第三次是绍兴五年,担任龙图阁士,参与编纂《宋太宗御书》,又因与秦桧政见不和,再次被下放担任福建泉州知府。第四次是绍兴十一年,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参与太常寺讨论朝廷礼仪制度。秦桧认为陈桷观点与主战派的论调如出一辙,最终把他与持有异见的吏部、礼部尚书等一批官员罢免下放。第五次是襄阳金州、房州出现兵乱,陈桷考虑若不及时制止,事态将更加严重,立即派兵平定,然后上报朝廷,被秦桧揪住把柄,从中作梗,陈桷只好称病辞职,任秘阁修撰。真可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陈桷尽管屡次被贬,但与生俱来的英勇无畏、浩然正气丝毫没有改变。靖康元年(1126),金国入侵中原,朝廷急忙向福州调谴援军,然因军粮发放不足,部队统帅柳廷俊被手下叛乱士兵杀死,福州府很多官员纷纷逃跑。陈桷却处危不惊,独自置身乱兵之中,喻于祸福之理,终于说服叛军,可是叛军要求上报说是“统率自杀”。陈桷睿智机变,一边顺从其要求,一边迅速派人上报说:“前面上报的情况不实”,等待朝廷处置。朝廷认为陈桷善于应变,不予治罪。陈桷马上调谴部队,顺路追杀为首叛乱者20多人。建炎三年(1129),乱臣苗傅等带领士兵准备造反的事件败露后,逃亡躲到福建。陈桷到建阳执行公务时,在当地人的举报下,将他抓获交给朝廷处理。建炎四年,福建转运司扣发公款,负责人被杀,陈桷再次平息兵乱。所以历史称他具“保一方平安”之伟功。陈桷一生经历丰富,仕途坎坷,但无论置身何处,不管是提拔重用,还是被贬下放,始终以履行职责为天职,大胆进言,勤于政事,功绩卓著。绍兴三年,任户部金部员外郎,当时社会物贵而钱币不足,私人铸钱盛行,铜钱外流严重,朝廷一筹莫展。为此,他建议朝廷专设管理机构,加强铜的积累和铸钱数量,限制民间私自铸钱,有效缓解了财政困难。然而,由于秦桧等保守派力行求和之策,致使多数官员大敌当前,无视国恨家仇,拘于小节,得过且过。陈桷又进言:“当今国家之根本国策,应加强政务以抵御敌国入侵,不当以琐事影响朝廷大事。”在军事政策方面,他建议“加强军队整顿,关键在于争取民心拥护。”陈桷的政治主张和理财能力,深受高宗赏识,被调到两浙西路任提刑官,又提为礼部四品太常少卿。然陈桷不因深受皇宠,曲意奉承,仍然大胆直言朝廷弊病:“要端正社会风气,首先皇宫生活要节俭,禁止铺张浪费”。高宗打算把新编的《徽宗御书》藏于敷文阁,陈桷坚决认为此事多有不妥,希望能严守祖制。接着又谏言皇家祀典,认为朝廷三年一次的合祭祖应该用牛,要求恢复以牛祀典,此建议被朝廷采纳。陈桷不但心系国家安危,体恤民情,为民造福,更是清正廉明,堪称一代廉吏。绍兴十五年,调任襄阳知府,兼京西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连年兵灾,民不聊生,以致农民户数锐减至平时的二十分之一,而税收并无相应减轻。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实行减免税政策,深得民心。接着又遇汉江决口,洪水泛滥,大片田地和民房淹没,他亲身率领兵民一起修筑堤坝,有效防止了洪灾蔓延。绍兴廿四年(1154年),担任广州布政司副使期间,有上百艘外国商船在海上遇险,他亲临海边协助抢救,并专门搭盖五十多间房存放搬运上岸的货物,还派人守护,提供茶饭。商人深为陈桷义举所感动,相赠价值3万8千多贯的宝物,他当场拒绝,并如实报告朝廷,广州廉举杨送诗赞道:“囊槖来时似去时,如公清白古今稀。身如竹叶心如水,不带江南一线归。”位于福鼎管阳广化寺的陈桷坟墓由朝廷调集福州府等地三千多官民采石营造,该坟地系陈桷生前向马家契卖,曾吟有《广化寺》诗:“高山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皆自适,羁愁逐异乡。”陈桷坟场四至范围及朝廷参加葬礼官员、御扎敕书及敕谱等如同陈桷一样叶落归根,均已载入柘洋湄洋《陈桷官谱》中。朝廷十分赞赏,委以重任,让他以护国左侍郎和兵部尚书大丞相身份去广南路担任经略安抚使(二品官),陈桷不顾年老体弱和路徒艰险,终因操劳过度,不幸在前往广南路的途中逝世。陈桷生前命运多舛,死后获得殊荣。宋皇特批以一品爵位给以国葬,并下诏书千里护送灵柩,要求“各州衙卫沿途开路,逢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朝廷还在陈桷故居探花府第门前建设跨街石夹坊,上有皇帝亲笔题字“守介不移”和金书陈桷名字,《宋史》称他“其节有足称”。近一时期,《一位不该被历史遗忘的清官》等文章在《福建文史》等刊物发表以后,陈桷的廉吏形象已逐渐被八闽儿女所传诵。

相关事件

陈桷身经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四朝。继之五世仕宦,几与南宋王朝相终始。陈桷原名纬,又名庆隆,字季壬(一作季任),号存隆,蒲门(今蒲城乡)人。幼年从父就读,后入太学。政和二年(1112)殿试第三名,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历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尚书虞部员外郎,进为礼部郎中。政和八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不计个人安危,亲入乱兵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绍兴三年(1133),其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及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和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就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和“重侈靡之禁”等等。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和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与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将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十六年,以疾乞祠,复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二十四年,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到任而卒。著有《无相居士文集》,已散失。

《广化寺》

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

宋史文载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蒲门(今苍南蒲城)人。以上舍贡辟雍。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朝廷以桷知变,释之。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除太常少卿。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下一年,改两浙西路提刑。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适编类徽宗御书成,诏藏敷文阁,桷以为:“旧制自龙图至徽猷皆设学士、待制,杂压著令,龙图在朝请大夫之上,至徽猷在承议郎之上,每阁相去稍远,议者疑其不伦。直敷文阁者缀徽猷则与诸阁小异,除之则班列太卑,欲参酌取中,并为一列,不必相远,庶几名位有伦,仰称陛下严奉祖宗谟训之意。”又言:“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赐三品服。普安郡王出阁,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阁礼例》上之,或以为太重。诏以不详具典故,专任己意,怀奸附丽,与吏部尚书吴表臣、礼部尚书苏符、郎官方云翼丁仲宁、太常属王普苏籍并罢。寻以桷提举江州太平观。十五年,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下一年,金、户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二十四年,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未至而卒,年六十四。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自号“无相居士”。有文集十六卷。子汝楫、汝贤、汝谐。孙岘,以词学擢第,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

朝祭官葬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陈桷在广南东路赴任途中病逝,享年六十四。陈桷官葬于宋绍熙三年(1192年)八月初六日申时,南宋临安府朝廷官员有户部侍郎吏宣官、按察司、保官、布政司使、福建道南察院、奏官、当府太尊宋宗绍、胡景存、萧东保等;六部尚书左右侍郎潘景琳、范整、金广文等;朕、臣、国、部、司、府使杨宗美、李成等;光禄、太常、鸿胪寺卿高真、刘存等和长溪县、罗源县、福清县、温州府文昌、王再显、高永昌等地方官员,其中八抬大员二十四人、四抬大轿八人,及随从、轿夫、马夫等近千人,千里迢迢来到长溪二十四都广化墓,为荣爵护国给陈桷施以朝祭官葬之礼。

陈桷墓

陈桷墓 位于福鼎县管阳镇广化村,建于南宋。墓西北向,“风”字形,占地约14.4平方米。原墓四周有大型石雕群,多数已被盗(部分石雕被当地村民抬到村中保存)。墓前现有大型石将军1尊,石虎、石马各2只(已移动),墓外观结构基本完好。1988年,福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陈桷墓(3张)

品读乡土人物

站在前人的墓前,容易激发玄想和幽思。墓里面躺着的,是一个曾经像我们一样活生生的人,那么,这个人走过怎样的一生?显赫抑或平凡,幸福顺遂抑或困厄缠身?他(她)生前有哪些值得我们记住的故事?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思的品质?而最容易触动一个人的灵魂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生,一个人最终走向这墓地,走向死亡的空灵虚无,那么生的意义何在?是的,站在墓前,相信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直逼内心的拷问。历史和现实,死去的和活着的,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话和交流。今天,我就站在陈桷的墓前。这是一个深秋的傍晚,太阳挂在我左手边的山峰上,暖暖的余晖穿透云层,洒在墓周围草木的枝叶上。墓在福鼎市管阳镇广化村马鞍山的半山腰,坐北朝南,像一位慈祥的老者,注视着对面一组笔架形山峰和脚下的一块园地。园地里,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番薯的叶子却还青翠,不过土里的果实也已经成熟,等待收成。墓旁有石将军、石虎、石马与他做伴。墓以块石为环,组成一个大大的“风”字,简朴庄严。墓碑是极平常的石头,经时光的风化,越发地朴陋,而碑上的字却还能辨认,有“宋礼部侍郎纬陈桷公之墓”、“宋绍熙三年八月初六甲子日申时安葬”、“清道光廿三年十一月十二日卯时重修”等。当年,陈桷选择广化马鞍山这个地方作为他的最终栖息地,肯定无法预料,800多年后的一天,有一位小老乡会到这里来看他。两省生死地,千年老乡情。我面对着墓碑,心里洋溢着崇敬和温情。宋元佑五年(1090年),陈桷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蒲门(现划归苍南县)。蒲门为蒲城的古称,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倭建城,此后,蒲门逐渐改称蒲城。蒲城城门外西南方向有一个村庄就叫做厦材村,陈桷就出生于此地。厦材村现属苍南县沿浦镇,我出生的村庄白蓬岭原属云亭乡,后亦并入沿浦镇。我的姑妈从白蓬岭嫁到厦材,我初中三年在厦材附近的沿浦中学就读,时常出入姑妈家里。厦材靠山面海,村前是一块小平原,土壤肥沃,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流向沿浦湾。山上水果飘香,河中鱼虾肥美,田里庄稼茂盛,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厦材温馨祥和充满诗情画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样的环境里,陈桷在父亲陈懿(以通直郎致仕)的教导下努力读书,政和二年(1112年),22岁的陈桷中了进士,而且是廷对第三名,即俗称的探花。从此,陈桷走上了仕途,历任冀州兵曹参军、太学正博士、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郎中……到绍兴十一年(1141年)他已是“赐三品服”的礼部侍郎……绍兴十三年又开始起起落落,二十四年(1154年)改知广州,充广南东路安抚使,未到任而卒,享年64岁。现管阳镇溪头、元潭、乾头等地都有陈桷的后裔,我在溪头村陈氏宗祠中翻家谱,读到《雁溪鼻祖护国礼部侍郎陈桷公志略》一文。文章讲到,陈桷去世后,“御笔扎仰各州衙衔哀迎送,起倩车夫运送灵柩,沿途开路,遇水造桥,逢州州接,逢县县迎,安葬于福建省长溪县二十四都广化寺后马鞍山。敕差福州二衙军一千人,车夫数百人,敕命送葬官员三十二位:礼部尚书左侍郎吕成、礼部尚书右侍郎刘谦、兵部尚书左侍郎云福存、刑部尚书左侍郎陈铎……”如果家谱中的这篇文章所记属实,可以想象,灵柩到达的那一天,广化沸腾了。这个偏于东南沿海山区一隅的小村庄,何曾同时来过如此多而高级的官员,何曾有过如此隆重而盛大的葬仪!陈桷于绍兴二十四年三月十九日辞世,绍兴是南宋第一个皇帝高宗赵构的年号,那是一个中原板荡,内忧外患频仍的动乱年代,赵构面对北方金人的侵略,奉行苟且偷安,忍辱求和不思恢复的政策,但对主战派成员陈桷却颇为青睐,由此,陈桷去世时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送葬队伍。《宋史》载:“桷宽宏蕴藉,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注:秦桧一度充任温州知府),士子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等显要。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少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气节有足称。”政和八年(1118年),在提点福建路刑狱任上,值福州防秋兵变,谋杀安抚知州事,陈桷亲入乱兵之中,晓以法理,权以利害,导以去从。乱兵要求谎奏“帅臣自毙”以免罪,陈桷佯诺,却派员飞章上奏,自责前奏不实以请罪。朝廷使自行处置。陈桷趁乱兵调走时,追杀其中首犯二十余人。兵变由福州知州克扣军粮激发矛盾引起,多少有点“官逼民反”的正义色彩,陈桷平息这样的兵变,功过是非,留待历史评判;我所敬佩的是,陈桷平息兵变所表现出的超人胆略和果敢性格。绍兴三年(1133年),被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陈桷不顾自己官卑职小,上奏:“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四年,除起居舍人,改太常少卿,又陈述“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五年至九年,历任泉州知州、两浙西路提刑、福建路转运副使。每到任,便立即检查利弊,提出改革意见,如“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重侈靡之禁”等等。绍兴十年到十四年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在讨论普安郡王出阁礼例问题上,秦桧怀疑他附和故相赵鼎旧奏意见,遂向高宗进谗,诬以“不详典故,任意怀奸”,把陈桷与同政见6人一起罢官。不久,改秘阁修撰,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起,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使。当时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已减至承平时二十分之一,而赋税却有增无减。陈桷请重行减免,深得民心。未几,又值汉水泛溢,田园淹没,庐舍飘荡。陈桷年已五十,仍率领兵民修筑堤岸,平息了水患。陈桷自号“无相居士”,著有《无相居士文集》16卷。文集已经散佚,时下流传的作品只有两首诗。其一《广化寺》:“山高不受暑,秋到十分凉。望外去程远,闲中度日长。寺林投宿鸟,山路自归羊。物物各有适,羁愁逐异乡。”其二《合掌岩》:“合掌仙峰插汉高,下临沧海压波涛。看来疑是金仙子,无相光辉礼玉毫。”广化寺在陈桷墓前的空地上,现已无存。《陈氏宗谱》的《陈桷公志略》说广化寺为陈桷“晚年将魏化田产基地舍建”,看来,陈桷真是偏爱这个地方,我猜想,这块墓地应该也是他生前受秦桧排挤隐居此处时所定。合掌岩在他老家,也就是我老家的后门山上,两块如双手合十的巨石傲立山巅,面对茫茫东海,俯视闽浙两省,卓然一景。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