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仁玉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仁玉

作者介绍

陈仁玉

陈仁玉   chén rén yù

陈仁玉,字德公,一字德翰,号碧栖,仙居(今属浙江)人。理宗淳祐十一年(一二五一)为常州文学。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赐同进士出身,除浙东提刑兼知衢州。景定元年(一二六○),迁浙东安抚使。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知台州,兵败,隐黄岩海中石塘山。清光绪《仙居志》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五首。
本    名 陈仁玉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城南黄村(今浙江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附近)
主要作品 《步虚歌》《南峰寺蓝光轩怀吴直翁》《题苏端明书乳泉赋后》《仙都山独峰大雪歌》《游洞霄》等

陈仁玉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篇》,荟萃历史名流游览泰山、沂水、武夷、秦淮、象山等名山大川的游记,凡88篇,看兴致。同年又写成《永鉴稿》。仙居盛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11种食用菌,陈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写成《菌谱》。此书为目前所知的世界最早的食用菌专著,被编入《四库全书》。淳祐九年,受临安知府赵与 之托,负责纂辑《淳祐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吴调迁后又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儿,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十年十二月,书成。该书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史很有参考价值。后任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了《永乐大典》收录德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方在其《浙江方志考》一书中予以更正。淳祐十一年,陈仁玉以“白衣”受诏为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九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下诏降元。陈仁玉时已告老归寓台州。与权知台州事王钰相议拒招,并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坡,王钰战死。陈仁玉退隐黄岩石圹山中。临终戒孙永不仕元。后移葬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

社会评价

●他是世界上第一部食用菌专著作者 ●他编著了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他的高风亮节更为世人所称道,拼死不当亡国奴的故事至今流传●他是仙居人,南宋著名植物学家、方志学家、文献学家、书法家沿着长满荒草的残破台阶拾级而上,历经700多年的石碑静静地沉睡于野草中。这是仙居县下各镇怀仁路南村隐真宫遗址所在地,南宋学者陈仁玉留给后人的一块珍贵石碑就位于遗址内。时光的侵蚀、战争的硝烟,除了一部闻名世界的《菌谱》,一句留传至今的“子孙世世无仕元”,这位学者留给世间的印记已不多。南宋的仙居,在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崇尚道教的历代南宋帝王对这“神仙之宅”青睐有加,据说当年的隐真宫大兴土木,也是因了皇帝的恩赐,陈仁玉在隐真宫留下了《隐真宫庄田记》石碑。这石碑,成为研究陈仁玉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一块历经风雨沧桑的石碑,诉说学者陈仁玉的铮铮铁骨。陈仁玉著《菌谱》,成世界第一人公元1245年(宋淳祐五年),又细细审阅了一遍书稿的陈仁玉长舒一口气,推开窗,窗外新鲜的空气涌进来,他贪婪地深吸了一口。还留有墨香的文稿放在案上,为了撰写《菌谱》,陈仁玉在深山老林里不知转了多少圈。有时候,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品尝一种新品种的蕈。1245年的陈仁玉只知道埋头研究,他可能不知道,他所撰写的《菌谱》,成为世界上现存最早食用菌专著,收载于《四库全书》,成为中国植物学研究上的一个骄傲。作为世界上第一部菌类植物专著,《菌谱》被载入中国史册,历年教科书都有提及。《菌谱》的诞生其实和陈仁玉的出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地处山区的仙居盛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11种食用菌,从小就喜游历的陈仁玉对家乡的食用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完成了《菌谱》。仙居县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峋对陈仁玉的一生颇有研究。他认为,陈仁玉在学术上的成就,首先体现在《菌谱》一书上。《菌谱》一书共11篇,详尽介绍了11种食用菌的生存条件、形状、颜色、味道和食法。篇幅虽不甚长,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科技价值,故被编入《四库全书》。此书开创了世界菌类植物学的先河,明代潘之恒的《广菌谱》和清代吴林的《吴蕈谱》都是在陈仁玉《菌谱》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编著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陈仁玉的才华不仅仅体现于对食用菌的研究上。喜游山玩水的他一生游览了泰山、沂水、武夷、秦淮、象山等名山大川,每到一处,他必写游记,借其抒发志向。淳祐三年(1243)秋,陈仁玉把自己历年所写的游记进行编撰,辑成《游志篇》,一共88篇。《游志篇》成为我国第一本有关旅行的文献集。该书荟萃历代名流游览名山大川的游记,其目曾转载于元代知名学者陶宗仪《游志续编》卷首,颇具文史价值。张峋告诉记者,陈仁玉一生著述颇多,他在学术上的贡献,还体现在《淳祐临安志》的编纂上。淳祐九年(1249),陈仁玉受临安府委托,负责纂修《淳祐临安志》。他先与通判吴革,吴调迁后又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以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儿,总之数十万言,亦略备。”次年书成付梓。该书为我国古代方志中的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和宋代临安史很有参考价值。后任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了《永乐大典》收录的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方在其《浙江方志考》一书中予以更正。该书虽然残缺,但由于体例精良,史料翔实,文字简雅,仍为后人所推重。雪化才知松高洁满腹经纶的陈仁玉自幼就有高洁的品质。嘉定五年(1212年),陈仁玉出生于仙居城南黄村(今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附近)一个颇具名望的仕宦之家。祖父陈括、其父陈清卿皆为武进士,其母郭氏为南宋理宗皇后谢道清的姑妈,其伯父陈正大为武状元。陈仁玉自幼颖悟过人,且生性好学。年轻时即以“博物多闻,工词翰”闻名遐迩。后以“白衣”担任经筵讲官。淳祐十一年(1251),“以经筵列荐入史馆”。开庆元年(1259),御笔特赐同进士出身。自后一年之内,9次迁升。9月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11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史,兵部侍郎等职。晚年告归郡城临海。高洁的品性在陈仁玉文章中时有流露。他在所撰的一篇碑文中有“余少无适俗韵”之语,考其生平,诚非虚语。他虽出身于仕宦之家,且是皇亲国戚,但他没有一般世家子弟的骄奢慵逸之风,旧志载他“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陈仁玉在书法上也是名家。近年仙居、天台、临海等县市陆续发现其手书的三块碑记,一曰《隐真宫庄田记》额为隶书,记为正书;一曰《宋故太孺人墓志铭》,额、志铭均为正书;一曰缺额墓志铭,额因残缺,不知书体,志铭为正书。三块碑记书风端庄劲健而清秀脱俗,法度规整而神气飞扬,颇有欧阳氏之余风。陈仁玉亦善诗。其诗多为记游名山大川之作,诗格清新飘逸,脱俗超尘,颇多仙风道骨。如《游洞霄宫》一诗:“天柱峰头叠紫烟,遥看万玉耸相连……倏然不类人间世,今日自惊平地仙。”写景绘色,出语不凡,别具风致。陈仁玉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的节气,他以拼死不当亡国奴的气概,体现了一种民族大义和忠义精神,堪称一代民族英雄。出身于仕宦之家的陈仁玉,当无例外地受着传统儒家思想的教育,同时,他对佛道又濡染甚深。特别是道教思想,对他影响更深。这可以从他留世的诗作中得到印证。陈氏留世的五首诗作中,几乎首首都含有道家超尘脱俗、优游自得的人生旨趣。虽然如此,但道教那种消极遁世的思想,却为他所不取,这明显地体现在他晚年的拒诏抗元一事上。陈仁玉是不幸的。因为他所处的年代是河山破碎、“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南宋未年。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诏天下州郡降元,陈仁玉此时已告老归寓台州。按常情,他当听命于诏告,因为发出诏告的毕竟是其亲表姐,国法亲情都企盼陈仁玉随势而降。可是,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诏至台州时,出于民族气节,他不顾年迈体衰,与仙居籍权知台州事王珏相议拒诏,并招募义民筑城浚濠,“募民死守”以抗元。第二年二月因寡不敌众,兵败城破,王珏战死,他退隐于温岭石塘山海中。临终还告诫“子孙世世无仕元”。陈仁玉死后移葬仙居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仙居学者对陈仁玉的研究在陈仁玉的研究上,当地学者首推张峋。至今,张峋还保存着民国年间《菌谱》一书,还有陈仁玉碑拓、史料若干。自从1995年调入文物部门工作后,张峋就开始系统地研究这位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台州文化名人。从《四库全书》到地方文献资料,凡是关于陈仁玉的著述和研究文章,他都精心拜读,并一一搜集。更难得的是,他注重从中国地方志名家传中挖掘陈仁玉留下的足迹。每出差到一地,他总是找到当地图书馆,查阅南宋时期的文献和书籍。《全宋文》中搜集了南宋著名文学家刘克庄对陈仁玉文章的评价。一次出差的机会,张峋看到了这套珍贵的书籍。价值三万多元的书籍买不起,他就泡在图书馆里,潜心细揣。“被历史冷落了700多年的陈仁玉实是一位具有全国性意义的历史人物,值得学界予以关注。”这就是张峋研究陈仁玉的初衷。他告诉记者,陈仁玉是一位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且颇具民族气节的学者,但因《宋史》无传,地方史志记载简略,故其生平事迹今人不能详悉。上世纪80年代,《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据《永乐大典》中所收陈仁玉的《淳祐临安志序》一文,一改以往施谔为《淳祐临安志》纂修人之旧说,认为该志为陈仁玉所纂,才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和重视。张峋说:“综观陈仁玉一生,其人品,高洁不俗;其气节,英烈感人;其学术,淹博精审,他实是一位多方面都有动人亮点的人物,值得永远纪念、学习。”另一学者张健君也是陈仁玉的“粉丝”。在采访中,他曾对陈仁玉存世书法详加考证,考证出“道山之陈仁玉”,就有两处有关陈仁玉摩崖石刻的记载;宋代(梁克家)也有相关记载,其字迹今尤存于世。张健君曾赋诗一首缅怀陈仁玉:永安溪水多逍遥,登高怀古叹芳草。碧栖山房今何在?松涛阵阵响天霄。这首诗,也是后人对于一身铁骨经霜硬的学者陈仁玉高风亮节之赞叹吧!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