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炎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炎

作者介绍

陈炎

陈炎   chén yán

陈炎,三山(今福建福州)人。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知永州(明洪武《永州府志》卷一○)。另一陈炎,为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宁宗嘉泰二年(一二○二)特奏名(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诗未详为何人所作。
本    名 陈炎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北京
去世时间 2016年5月2日
主要作品 《出乡》

陈炎诗词更多 >>

个人简历

1957年11月22日生于北京,中共党员,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5年12月山东菏泽五金交电采购供应站工人;1978年9月入山东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7月山东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7月获文学硕士学位;1991年3月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教师,先后被聘为副教授、教授;1997年4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副主任,2001年12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02年12月任山东大学《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4年1月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文史哲》编辑部主任;2005年10月任山东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年5月6日,当选为中国墨子学会常务副会长。现任山东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泰山学者岗位特聘教授、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博士生指导教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文艺学专业、美学方向的教学、科研工作,兼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探讨。

学术成果

曾于《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哲学研究》、《外国美学》、《学术月刊》、《二十一世纪》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逾百篇,出版《积淀与突破》、《陈炎自选集》、《反理性思潮的反思——现代西方哲学美学述评》、《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日神与酒神》、《中西比较美学大纲》(与周来祥合著)、《美学与社会犯罪》(与李有祥合著)等学术专著多部,主编了四卷本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并为其第三卷的撰稿人。在美学基本问题上,其《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一文,因向国内最有影响的美学观点提出质疑而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学术月刊》曾在1993年围绕这篇文章召开了一个专题讨论会,并由此而引发了持续多年的有关“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讨论和争鸣。在审美文化史的研究上,其主编并参与撰写的《中国审美文化史》(四卷)疏理并建构了一部“有别于审美思想史和审美器物史的审美文化史”,为国内同类著作中的第一部通史。该书出版后,获得了学界和读者的好评,新华社为此发表通稿,《人民日报》等数十家网站载文介绍,《中国图书评论》等十余家刊物发表了述评,三年内印刷了三次。在中西比较美学的研究中,与周来祥先生合著的《中西比较美学大纲》曾被国际美学学会副主席马恰诺教授誉为“中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比较美学专著”,具有开拓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领域,他于《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一书中运用文化人类学、符号学、比较文学、结构主义、两性文化、文化冲突理论等多种模式和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读解和破译,受到钱学森等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好评。

学术荣誉

由于上述研究,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2004年)、“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跨世纪文学评论一等奖”(1994年)、“刘勰文学评论奖”(2005年)等多项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2002年)、“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5年)、“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005年)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社会科学突出贡献者津贴”和山东大学“跨世纪人才基金”、“山东大学杰出学者基金”。

论文著作

曾于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了论文逾百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主编《中国审美文化史》并为其第三卷的作者。曾赴日本、韩国、新旧坡、香港等地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曾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曾获“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学术奖励和“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泰山学者”等荣誉称号。2002年获第四届教育部“青年教师奖”。
  2002年获山东大学“杰出学者奖励基金”。
  2005年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2005年获“泰山学者”称号。
  2003年9月16日至2004年1月16日赴台湾东吴大学哲学系任客座教授。

科研项目

首位主持“《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设计及软件开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 2001,12-2004,12 自筹经费。
  首位主持“儒、释、道的生态观与艺术观”,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5,5-2008,12.经费7万元,本人为首位。
  首位主持“中国当代文化产业与审美文化研究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大课题 2001,12-2005,12 经费20万元。
  首位主持“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差别及其在审美领域中的表现” 山东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2001,10-2004,12 经费2万元。
  首位主持“儒、释、道对唐代审美文化的影响” 教育部人文社科博士点基金项目 1998-2001。经费2万元独立主持“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励资助计划” 2002——2006。经费30万元。

学术活动

曾先后于1998年赴日本广岛、2002年赴日本神户、2002年赴香港、2003年赴韩国庆州、2004年赴韩国大邱、2004年赴澳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并于2000年8月作为发起人之一参预了“首届东方国际美学大会”的主持工作。2003年9月至2004年1月期间,任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目前正在从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设计及软件开发”、教育部“十五”规划重大项目“当代中国文化产业与审美文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省“十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与欧洲的文化差异及其在审美领域中的表现”等研究工作。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