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蔡齐人物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蔡齐

人物生平

高中状元

蔡齐祖籍洛阳(今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蔡庄村人),徙居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其曾祖父蔡绾曾为莱州胶水(今山东平度市)县令。蔡齐生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少年时成了孤儿,依托外祖父刘家过活。大中祥符八年(1015)以莱州贡士身份赴汴京应中央礼部试。时值宋王朝鼎盛时期、朝廷用人之秋,宋真宗十分重视此次科考,亲自命题《置器赋》,试毕由考官从一万份答卷中选优秀者呈真宗亲阅,蔡齐卷中“安天下于覆,其工可大”的语句令宋真宗大为赞赏,认为有“宰相器”,后“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于庭,更察其行神磊落者”,见蔡齐“堂堂英伟,进退有度”,当即亲点为第一,并连称“得人”,诏令金吾卫士七人,“清道传呼以宠之”。后世状元“跨马游街”之殊荣,自蔡齐始。

不畏权贵

蔡齐登第后,先任将作监丞,继任兖州和潍州通判。在潍州任上,他果断地清理了一起已经拖延十余年、株连成百人的“刻伪税印”的积案,使十余人得免死罪,大批无辜者得释。天禧二年(1018)被召还京,任集贤院著作佐郎。天圣元年(1023),年幼的宋仁宗即位,刘太后垂帘听政。蔡齐历任右司谏、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给事中、起居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职。他刚正廉明,不避权贵,在担任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时,当时率部驻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南)的钱惟演,请求朝廷额外给他增加一些钱饷。章献太后拟准奏。蔡齐劝谏道:“皇上新登大宝,钱惟演作为外戚,请求格外赏赐以示私恩,不应该批准。”还上表弹劾钱惟演。任翰林学士时,刘太后派太监罗崇勋主持营建景德寺,并命蔡齐写一篇记事颂德的文章。罗崇勋派人告诉蔡齐:“快把文章写好,可望升任参知政事。”蔡齐却故意迟迟不写。罗崇勋向刘太后进了谗言,蔡齐被免了翰林官职,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当时密州一带连年荒旱。蔡齐到任后,奏请朝廷免除百姓积年所欠税粮,并请准开放“盐禁”,以此救活了无数饥民。再后,调任南京留守,入京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宋明道二年(1033),刘太后病死,遗命由其亲信杨太妃继续“听政”。蔡齐表示反对,说:“皇上年富力强,熟知天下情况,现在刚刚开始亲政,岂宜再次使女后干预朝政!”百官已准备进宫朝贺,蔡齐去找宰相们力争,避免了太后“垂帘”的重演。蜀地(今四川)有个大绅士叫王齐雄,因为杀人受到处理。但王齐雄是太后娘家的亲戚,不久便被赦免,官复原职。蔡齐知道后气愤地说:“如果照这样下去,法律还有什么用!”第二天,蔡齐入宫见驾,奏道:“王齐雄仗势杀人,不处以死刑,反而又授以官职,这是以恩废法!”仁宗试探着说:“官降一等可以吧?”蔡齐依然当“仁”不让,道:“如果下边都仿效朝廷,以恩废法,天下会成什么样子!”皇帝只得勉从齐意,依法治了王齐雄之罪。

多谋善断

宋景祐二年(1035),蔡齐升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副宰相),成为朝廷的宰执重臣,人称状元宰相。此时黄河溃决北流,朝议多主张堵塞决口,恢复旧道。蔡齐则认为旧河道以北地势低洼,倘顺水势疏导之,既可久免再溃之患,又能把贝州、博州(今冀南、豫北一带)等广大地区改在黄河以南,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其主张被采纳后,果然收到了预期的效益。契丹祭天于幽州,以兵屯境上,朝廷震惊,宰相们在宋仁宗面前聚议,多数主张发兵备边,以备不测。蔡齐却冷静而全面地分析了北宋与契丹两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契丹必不叛盟”的结论,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应变三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应付的办法。事实证实了蔡齐的判断和主张是完全正确的。

身后荣享

宋景祐四年(1037)夏,蔡齐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辞去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归班。旋又出知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据明·正德《颍州志》记载:蔡齐被贬到颍州,并没有消极避世,而是积极为百姓、为地方办实事、办好事。他看到颍州的教育比较落后,而仁宗景祐四年正月刚刚下诏:“非藩镇不立学”(不是亲王的封地不准设立学校),限制了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蔡齐上书认为:颍州地处畿内(距京城开封较近),且是大郡,应该仿照“藩镇”的例子设立学校。仁宗也知道蔡齐出知颍州是被冤枉的,于是就“特批”同意了蔡齐的意见,在颍州设立了儒学,这是宋朝第一个地方儒学。宋宝元二年(1039)四月四日病逝于颍州,享年51岁。赠兵部尚书,谥“文忠”。不仅是朝廷褒奖,地方官和百姓也非常爱戴他。史载:“及卒于官,故吏朱寀至颍,吏民见寀,泣指其所尝更历施为,曰:‘此蔡使君之迹也。’其仁恩感人如此。”(在他病故于颍州后,他以前的下属朱寀到颍州料理后事,官吏和老百姓见了朱寀,都哭泣着指着他建设和工作的地方,说:“这些都是蔡知州的遗迹啊!”他的仁德和恩惠感人到这种程度)欧阳修为他写行状,范仲淹为他写墓表。欧阳修称颂他“在大位,临事不回,无所牵畏,而恭谨谦退,未尝自伐,缙绅倚以为重。”范仲淹赞美他“浩然示至公于内外,以进贤为乐,以天下为忧。见佞色则疾,闻善言必谢。”欧文和《元史》都说他“生平喜荐士”,他所荐拔的杨偕、郭劝、庞籍、段少连等都成了北宋的名臣。史称蔡齐“精学博文”,平生所著诗文甚多,可惜以后都散佚了。现仅存《小孤山》七律一首,有“月生西海初三夜,潮到东吴第一关”之句,可略见其文采。蔡齐是平度,也是胶东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他的墓地在今平度城西北十里处,民国二十四年(1935)曾重修过,遗址尚存。

"蔡齐"的基本信息

本    名:蔡齐

所处时代:宋代

出生地:巩义市芝田镇蔡庄村

查看详情,了解更多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