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张问陶生平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张问陶

生平

家庭出身

出身官宦世家,先世居湖广麻城之孝感乡,明洪武中迁蜀,著籍遂宁。其高祖张鹏翮(1649—1725),清代康熙、雍正朝名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清史稿》有传;曾祖张懋诚(1667—1737),官至通政使、署工部右侍郎;祖张勤望(1694—1757),官至山东登州知府、署登莱青海防兵备道;父张顾鉴(1721—1797),官至云南开化知府。张顾鉴有三子,即问安、问陶、问莱;有二女,长适浙江归安监生潘本侃,次适骧黄旗汉军袭骑都尉高扬曾。张问陶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月二十七日(公历6月26日)出生于山东省馆陶县(治今山东省冠县冠县北馆陶镇),自幼随父宦游均州、荆州、黄州、汉阳。乾隆四十三年(1778),父升云南开化知府,问陶随母及全家留汉阳。不久其父因荆门“失出”案发受牵连去职,家产赔累殆尽,住房也为豪吏所夺,全家生活陷入困境,常奔走告贷,“恒数日不举火”。

才华横溢

问陶自幼受家庭熏陶,在其父直接教导下,与兄问安、弟问莱发愤攻读。其嫂陈慧殊,工诗,时称“女翰林”。

问陶饱览群书,博研名画,勤学苦练,少年时即崭露才华,被目为“青莲再世”。十五岁时写《壮志》一诗抒怀:“……咄嗟少年子,如彼玉在璞。光气未腾天,魍魉抱之哭……。”少年壮志,气概不凡。虽家中生活窘困,仍顽强坚持学习,“布衣不合饥寒死,一寸雄心敌万夫”。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问陶年二十岁,在京与四川涪陵周兴岱(号东屏,时任赞善官)之长女结婚。次年八月,偕周夫人乘船回川省亲,十月在途中生一女,周夫人因病乃与小女留涪陵娘家。问陶回遂宁写诗甚多。第二年五月,周夫人病逝涪州,不久小女亦夭。这时,其家境更为困顿,有时竟到“仅求衣食亦无缘”的地步。是年秋,问陶与兄问安去成都参加乡试。因问陶所写诗歌传抄者众,诗名大噪,成都盐茶道林儁(号西厓)爱慕其文才,将其女林韵徵(名颀,号佩环)许配予他,乾隆五十二年(1787)九月,在盐茶道署成婚,其家里因此出现了世界诗坛罕见的“三兄弟三妯娌诗人”,即张问陶及其兄问安、弟问莱、嫂陈慧殊、妻林韵徵、弟妇杨古雪均是诗人。

官场生涯

乾隆五十三年(1788)三月,问陶又赴京师参加顺天乡试,中举人,次年初,西返四川,在成都、遂宁小住,岁末去北京。这期间他吟兴甚豪,每到一地必有一诗,或凭吊古迹,或流连风景,寄词壮采,显示出卓绝的才华。乾隆五十五年庚戌(1790)中进士,点翰林院庶吉士,此期间写诗最多,几乎每日一首或几首,而且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翰林同年中,石韫玉、洪亮吉等名士与问陶结交,对他的诗非常佩服。五十八年(1793)三月,授翰林院检讨。五十九年,写《论文八首》、《论诗十二绝句》反映了问陶的诗歌风格和理论体系。

嘉庆二年(1797)秋,在家丁父犹。这期间,他往来于遂宁、成都、北京,目睹现实,写诗揭露,如《宿宝鸡县题壁十八首》中有“豺虎纵横随处有”、“焦土连云万骨枯”的句子,对官吏们掠夺人民的暴行,以及“万骨枯”社会的悲凉景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嘉庆五年(1800)八月,分校顺天乡试,翌年奉派教习庶吉士,九月又分校顺天乡试。嘉庆十年(1805)九月,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奉派巡视北京南城。嘉庆十四年(1809)春,充会试同考官,七月,改吏部验封司郎中。嘉庆十五年(1810)七月,出任山东莱州知府。问陶赴任后,即栉风沐雨,跋山涉水,深入所辖七邑了解民情,并清理积案,考试童生,奖掖后进。他为官清正廉明,审理案件及时,且不徇情枉法,深得民心。其断案所下判词,简切透辟,后人奉为典范,曾多次编选印行。莱州辖区掖县、即墨两县农业减产,平度、昌邑、高密、潍、胶五州县遭严重水灾,村落萧条,民生困苦,问陶面对这般现实,痛如切肤。他乃具报请予减免缓交税租,并发放积谷,以赈济饥民。为此事,与上官意见不合,见为民请命,难有作为,郁郁不自得,逾年而病。

晚年生活

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以病辞官,行前,他系念莱州歉收,民有饥馑,便将己之历年积蓄捐谷七百石赈济七邑饥民。他上辞呈后曾写诗自述:“二十三年指一弹,非才早愧不胜官。云衣久已轻如叶,虎背抽身也不难。”离莱州时,又写诗自白:“绝口不谈官里事,头衔重整旧诗狂”。这些诗句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愤懑和沉重心情。他在《平度昌邑道中感事》诗中写道:“天意苍茫地苦贫,救荒无策愧临民,辞官也作飘零计,忏尔流亡一郡人”,真是寄情于民了。到吴门时,病情加重,便留虎丘寓所,自号“药庵退守”。其寓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附近,邻白居易祠,遂名为“乐天天随邻屋”。写有《题乐天天随邻屋》诗,有句云:“凭栏早醒繁华梦,点笔难删讽喻诗”,反映了他晚年的生活情趣。著名文史学者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修订再版)、《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船山书画年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记载甚详。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2013年摄制播放了巴山蜀水之城市故事《神断张问陶》,对张问陶进行了全面评价。

张问陶墓

张问陶忧患余生,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申时(公历4月23日下午3至5时),病卒于苏州寓所,年51岁。张问陶辞世时,家境萧条,三个女儿尚未出嫁,家人无力扶其灵柩回乡,乃寄殡于苏州光福镇玄墓山,一年后得鲍勋茂(字树堂)太仆等人资助,始得归葬故乡四川遂宁两河口(今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金桥镇翰林村二社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金子图内)祖茔。张船山墓1959年被掘毁,2014年8月修复。周、林两夫人亦葬于两河口张氏祖茔。

"张问陶"的基本信息

本    名:张问陶

别    称:船山先生

字    号: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号蜀山老猿

查看详情,了解更多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