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陈荐
当前位置:首页 古诗 陈荐

作者介绍

陈荐

陈荐   chén jiàn

陈荐(1545年~1632年)字君庸,号楚石,明湖广祁阳县咸菜塘(今属祁东县)人。隆庆丁卯(1567年)乡试中举,辛未(1571年)登进士第,历任松江法官、监察御史、陕西及四川按察使、云南巡抚,旋迁吏、刑、户部尚书,兼理河道漕运。为官50余年,洁己奉公,关心家乡百姓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驿马。后退居林下,杜门谢客,著《古今衷辨》百余卷,寿八十余。
本    名 陈荐
所处时代 宋代
出生地 湖南衡阳
去世时间 1632年
主要作品 《范增墓》《垓下》《句》《燕子楼》《子房庙》等

陈荐诗词更多 >>

人物生平

陈荐,字君庸,号楚石,明朝大臣,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卒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祁阳县咸菜塘(今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咸菜塘)人,累官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的大臣)、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户部尚书(掌管全国赋税、户籍、军需、粮饷大臣,明朝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机构最高长官)、河漕总督(全国河运与漕运最高长官,地位与六部尚书平行)。

家庭成员

荐高祖子铭,为解漕粮殒命。曾祖志荣,恩赐寿官。祖宪。父良能,字汝懿,号德泉,曾任郡吏,赠资政大夫。荐元配周氏,生子朝鼒,继娶曾氏,生子钥朝。朝鼒字韦少,号调卿,刑部员外郎。朝鼒长子兖征,字伯开,广信别驾。朝鼒次子元征,字仲开,号抑唐,常外翰。朝钥字密所,县丞。

为官廉洁

陈荐为人刚正不阿。明朝宦官权力很大,朝廷大臣争相巴结,甘为宦官干儿义子,连首辅大臣(相当于宰相)也畏惧他们。当时设有类似特务机关的东厂,由宦官把持,大臣们路过时都要进去拜访,陈荐任谏官,却过而不入,并投侍生贴而去,东厂的守门人大声怒骂,他不屑一顾,后来陈荐在工作上出了一些差错,宦官们想借机为难他,由于首辅张居正的大力帮助,陈荐才得以幸免。襄阳郑继子得罪了首辅张居正。有一次,陈荐被委任为钦差大臣巡视各地,出发前,张居正嘱咐他调查郑的为官行事的一些情况,想要加害他。陈荐深知郑继子是个贤能之官,他不顾张居正曾有恩于自己,巡视回来后,第一个推荐郑继子。张居正只好说:“先前我对你说的,正是想知道他(郑继子)的贤能,为的是重用他。”陈荐做官公正廉明。任松江法官时,县内有两个致仕还乡的宰相因争势而打官司,他不偏袒谁,秉公而断,名声大振。生性刚直,因忤权宦冯保,称病归家。明神宗朱翊钧即位,起用为陕西按察使。时陕西因连年干旱,三秦大地一片荒凉,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荐积极组织救灾,特别是清理陕西国库,得到4万余金,他大胆上书朝庭,请求捐献救济,得到同意,救活了不少老百姓。河漕总督是个肥缺,许多人在这个位子上都发了大财,陈荐总摄河漕时,却洁己奉公,不谋私利,为下属作出了榜样。陈荐为官洁己奉公,关心人民疾苦,曾疏请改折漕粮,均平排山(今祁东县鸣鹿乡)驿马。关爱家乡祁阳(今祁东、祁阳两县),有两件事至今为县人所称颂。一是请免漕粮。祁阳县为湖广行省(辖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小部分,省城在武昌,今武汉市武昌区)边远县,原来没有漕粮。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湖广巡抚因浏阳歉收,向祁阳借谷1000余石,作为漕粮解往京师。这本来是一时补救措施,不料后来便沿以为例,祁阳每年都要向京师交漕粮1000石。并且此谷以粮船起解去衡阳,必须经过溘浪滩,俗称喝罗滩、建新滩等浅滩,粮船重载,每每触礁则船破粮漂,甚至人船俱没。船破之后,上面责成祁阳赔偿,县令复责民补赔再解,如果再次遇险沉没,则责成再赔,加以运费繁多,官史索取,趁机牟利,百姓往往因此而家破人亡。陈荐了解家乡人民的疾苦,要免掉漕粮已经不可能。万历五年(1577年)陈荐为御史,以《漕粮改折疏》呈奏皇上(其理由是:祁阳县漕运交通十分困难,民谚有“上有熊罴岭,下有溘浪滩。熊罴岭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卸鞍。溘浪滩水急礁又多,鱼过要压扁,谷过要成壳”之说),乞求折银缴纳。皇上准奏,漕运之苦才得解除。二是均平驿马。明嘉庆18年(1539年),排山新设驿站,运送公文。衡阳、祁阳两县各出夫45名、马8匹。后来驻地的道台和知府议定再加马6匹。因排山地属祁阳,商议由祁阳人负担。祁阳认为不合理,表示反对,又决定由零陵、道州各州县协济。后来,协济的马没有来,衡阳连前8匹都不管了,22匹马都要由祁阳人负担。五六百里紧急公文,且多行山路,马不堪役,常常倒地而死,须不断补充,祁人因此偏受重累。祁阳上诉,各衙门都说无可稽考。陈荐为户部尚书时,上疏奏请,说明原因,两县平均负担驿马,获准,祁阳百姓才免去额外负担。陈荐曾多次说过:“平生不为过分事,惟适当而已。”然而每逢大事,却敢做敢为,并能坚守原则。当时的内阁辅臣以及六卿,都交相推重他。

致仕著书

陈荐为官50余年,年老致仕退居林下,闭门谢客,著《古今衷辩》百余卷和《督漕疏草》。遗著有《漕粮改折原疏》和《题全州宗支图》。

相关诗人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