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险要的地方
(2)(形)狭窄:~巷|狭~。
形容词
(1) (形声。籀文从阜,益声。阜,土山,从“阜”的字多与地势有关。本义:狭窄;狭小)
(2) 同本义
隘,陋也。——《说文》
君子以为隘矣。——《礼记·礼器》。注:“狭陋也。”
相逢狭路间,道隘不容车。——《古诗十九首》
诞置之隘巷,牛间腓字之。——《诗·大雅·生民》
(3) 引申为心胸狭窄
伯夷隘, 柳下惠不恭。——《孟子·公孙丑上》
或言其太隘。——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又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
(5) 又如:狭隘(宽度小; 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不宏大)
名词
(1) 险要的通道,通常处在陡峭山谷的两个山峰之间
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左思《蜀都赋》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要隘(险要的关口)
隘【戌集中】【阜部】 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10画
《唐韻》《集韻》《正韻》烏懈切《韻會》幺解切,𠀤音䅬。《左傳·僖二十二年》古之爲軍也,不以阻隘也。《戰國策》塞黽隘。
又《說文》𨹟也。《玉篇》急也,陝也。《詩·大雅》誕置之隘巷。《禮·禮器》君子以爲隘矣。《戰國策》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荀子·王霸篇》生民則致貧隘。
又《正韻》乙革切。與阨阸𠀤同。《戰國策》太子辭於齊王而歸,齊王隘之。《又》寡人之所以閉關不通使者,爲中山之獨與燕趙爲王,而寡人不與聞焉,是以隘之。《註》隘,亦不通也。讀作阨。
又叶於旣切,衣去聲。《謝莊·宋孝武帝文》芝蓋迫軨,上驤眷轡。萬㝢肅其北𨌹,靈阿具其深隘。
又叶伊昔切,音益。《屈原·離騷》惟黨人之偸樂兮,路幽昧以險隘。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說文》籀作𨽴。《玉篇》本作阸。《集韻》或作阨。《篇海》一作𨽈。
【隘】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
隘
读音:
ài
怎么读:
- 形容词 狭小、狭窄。《诗经.大雅.生民》:「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
- 形容词 器量狭小。《南史.卷三五.刘湛传》:「义恭性甚狷隘,年又渐大,欲专政事,每为湛所裁。」
- 名词 险阻的地方。《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文选.左思.蜀都赋》:「一人守隘,万夫莫向。」
- 副词 极、很。《荀子.礼论》:「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慑伤生。」
其他字义
隘
读音:
è
怎么读:
- 动词 隔绝。《战国策.东周策》:「三国隘秦。」
- 动词 阻止。《战国策.楚策二》:「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
【隘】的解释(来源:辞典简编版)
基本字义
隘
读音:
ài
怎么读:
- 狭小、狭窄。 【组词】:狭隘
- 险要的地方。 【组词】:要隘、关隘、隘口
“隘”在地名中读音为(gà),是地名的宁波地方读音。其标准化认定为1982年初全国第一次地名普查。在2000年,由民政部、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开展全国政区名称读音审定工作的通知》(民发〔2000〕102号)中,作为政区地名的邱隘读音(gà),审定为方言类继续保留。“隘”读音为(gà)是宁波地名特色用词,它反映了宁波的人文历史资源,已经成为宁波的优秀地名文化遗产。在国务院加强地名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及国务院地名普查领导小组下发《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实施方案》(国地名普查组发〔2016〕1号)中多次强调:地名与当地群众息息相关,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各地文化差异,要充分尊重当地群众意见;要坚持优秀地名文化传承,地名要立足保护传承,要遵循地名命名和地名演化规律,决不能让地名文化遗产无端消失;地名保护要体现地域特色,延续地名文脉。综上,“隘”读(gà)既有政策文件依据支持,又有久远的历史传承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如改读音,不但违背了地名命名“名从主人”的原则,违反了《关于开展全国政区名称读音审定工作的通知》(民发〔2000〕102号)文件,也违反了国务院依法保护优秀地名文化遗产的要求,同时会让宁波群众失去文化寄托,割裂了地名文化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