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
(1) “腧穴”的省称 。如“肾腧”、“胃腧”——现常用俞 “俞”
(2) 另见yú
腧【未集下】【肉部】 康熙筆画:15画,部外筆画:9画
《廣韻》傷遇切《集韻》春遇切,𠀤音戍。《玉篇》五藏腧也。《集韻》五藏腧穴。《正字通》方書灸法,腧穴在脊中,對臍名開寸半。
又《五音集韻》羊朱切,音逾。腧腧,媚貌。
【腧】的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基本字义
腧
读音:
shù
怎么读:
- 名词 人体中的穴道。 【组词】:「胃腧」、「肩外腧」。《黄帝素问灵枢经.卷一.九鍼十二原》:「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其他字义
腧
读音:
yú
怎么读:
基本字义1、腧字从肉从俞。“肉”指身体、肌肉。“俞”意为“捷径”。“肉”和“俞”联合起来表示“身体内部的捷径、通道”。捷径或通道都有一个入口——“穴”。故腧与穴常连称为“腧穴”[acupoint;accupunctivepoint]。如“肾腧”、“胃腧”(现常以“俞”字代之)。2、yú用同“腴”。3、shù中医名词。①指身体内的针、灸刺激感的传递通道。《灵枢·九针十二原》:“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切独坚。”《灵枢·背腧》:“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②为“五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的简称。《灵枢·四时气》:“秋取经腧,邪在府,取之合,各取井荥,必深以留之。”《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