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
【拼音】:rén wáng zhèng xī
【注音】:ㄖㄣˊㄨㄤˊㄓㄥˋㄒ一
【词性】:成语。
【简体】:人亡政息
【繁体】:人亡政息
词语解释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政权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人亡政息[rénwángzhèngxī]⒈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
引证解释⒈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后指执政者死后其政不行。参见“人存政举”。引谓贤臣不在位,则所行善政便会遭到废弃。语出《礼记·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位无贤臣,政所以灭絶也。”
国语辞典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著废弃了。人亡政息[rénwángzhèngxí]⒈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著废弃了。引《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成语解释人亡政息
辞典修订版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着废弃了。
成语词典版修订本参考资料:本指为政在于得人则政行,不得其人则政废。语本礼记˙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后用以指执政者不在其位,则他所制定的政策也随着废弃了。
其他解释其人亡则其所倡政事亦息止也。《中庸》:「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反义词 人存政举
1.正是基于臣民心态,古人才会将治国希望一味寄托于明君贤臣,到头来却总逃不过“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
2.有的改革甚至因改革家逝世、被废黜、被罢职等原因而半途而废,形成“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局面,导致社会重新陷入不稳定之中。
3.当年张相大人殚精竭虑,费尽心思往起扶这大明朝,结果还不是人亡政息。
4.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5.历史表明,奢欲无度,必会人亡政息;制欲止奢,多会成就一番大业。
6.公博,人亡政息,兆铭已经走了,南京政府的烂摊子就只能劳烦你来代为收拾了!
7.这一条,是为了防备人亡政息!第一波由股灾引发的危机,由于政府处置及时,勉强应付过去。
8.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
9.可见,并不是只有发生在东方的改革才会出现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境况。
10.今则日久弊生,人亡政息,上无急公好义之绅耆,下鲜服义率教之子弟。
读音:rén
[rén]
(1)(名)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男~|女~|~们|~类。
(2)(名)每人;一般人:~手一册|~所共知。
(3)(名)指成年人:长大成~。
(4)(名)指某种人:工~|军~|主~|介绍~。
(5)(名)别人:~云亦云|待~诚恳。
(6)(名)指人的品质、性格或名誉:这个同志~很好|他~老实。
(7)(名)指人的身体或意识:这两天~不大舒服。
(8)(名)指人手、人材:我们这里正缺~。
读音:wáng,wú
[wáng]
[ wáng ]1. 逃:逃亡。流亡。
2.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3. 死:伤亡。死亡。
4.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 wú ]1. 古同“无”,没有。
读音:zhèng
[zhèng]
1. 治理国家事务:政治。政府。政党。政权。政纲。政策。政令。政绩。政见。政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政局。政变。参政。议政。
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政。邮政。民政。
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政。
4. 姓。
读音:xī
[xī]
(1)(名)呼吸时进出的气:晕~|气~。
(2)(名)消息。
(3)(动)停止;安息;屏息。
(4)(动)休息。
(5)(名)滋生;繁殖。
(6)(名)利钱;利息。
(7)(名)〈书〉指子女。
(8)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