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碧峰
【拼音】:shí èr bì fēng
【注音】:ㄕˊㄦˋㄅ一ˋㄈㄥ
【繁体】:十二碧峯
词语解释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十二碧峰(十二碧峯)[shíèrbìfēng]⒈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
引证解释⒈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参见“十二巫峰”。引唐刘禹锡《松滋渡望硖中》诗:“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臺。”
网络解释十二碧峰十二碧峰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híèrbìfēng,是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
其他释义1.指巫山十二峰。因其四时常碧,故称。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bì
[bì]
(1)(名)青绿色的玉。
(2)(名)青绿色:~空|~波|金~辉煌。
读音:fēng
[fēng]
(1)(名)山突出的尖顶。
(2)(名)形状像山峰的事物:驼~。
(3)(名)比喻最高的境界:登~造极。
(4)(名)用于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