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夷
【拼音】:zhú yí
【注音】:ㄓㄨˊ一ˊ
【结构】:逐(半包围结构)夷(独体结构)
词语解释1.即鱁鮧,河豚肉。2.腌鱼肠。逐夷[zhúyí]⒈即鱁鮧,河豚肉。⒉腌鱼肠。
基础解释即鱁鮧,河豚肉。腌鱼肠。
引证解释⒈即鱁鮧,河豚肉。引《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鉢盛蜜渍之,一食数鉢。”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齐书·虞愿传>后》:“盖鯸鮧,河豚白。蜜渍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气。贫家不易得。鯸鮧误为鱁鮧,又作逐夷。”⒉腌鱼肠。唐陆广微《吴地记·逐夷》:“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沙洲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遶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引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
网络解释逐夷逐夷即鱁鮧,河豚肉。《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后》:“盖鯸鮧,河豚白。蜜渍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气。贫家不易得。鯸鮧误为鱁鮧,又作逐夷。”
综合释义即鱁鮧,河豚肉。《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鉢盛蜜渍之,一食数鉢。”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齐书·虞愿传>后》:“盖鯸鮧,河豚白。蜜渍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气。贫家不易得。鯸鮧误为鱁鮧,又作逐夷。”腌鱼肠。唐陆广微《吴地记·逐夷》:“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沙洲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遶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
汉语大词典(1).即鱁鮧,河豚肉。《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素能食,尤好逐夷,以银钵盛蜜渍之,一食数钵。”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书〈齐书·虞愿传〉后》:“盖鯸鮧,河豚白。蜜渍久藏之,使宣味不失,故起腹气。贫家不易得。鯸鮧误为鱁鮧,又作逐夷。”(2).腌鱼肠。唐陆广微《吴地记·逐夷》:“夷人闻王亲征不敢敌,收军入海,据东沙洲上。吴亦入海逐之,据沙洲上,相守一月。属时风涛,粮不得度。王焚香祷天,言讫东风大震,水上见金色逼海而来,绕吴王沙洲百匝。所司捞漉,得鱼食之美,三军踊跃。夷人一鱼不获,遂献宝物,送降款。吴王亦以礼报之,仍将鱼腹肠肚,以咸水淹之,送与夷人,因号逐夷。”
其他释义1.即鱁鮧,河豚肉。2.腌鱼肠。
1.冯将军一世英雄,战功彪炳,逐夷人远退西界,保山河以全中华,晚辈许镜还,奉薄酒以奠,略表寸心,以慰英灵。
读音:zhú
[zhú]
(1)(动)追赶:~鹿|随波~流。
(2)(动)驱逐:~客|~出。
(3)(副)挨着(次序):~次|~个|~句|~年|~日|~条。
读音:yí
[yí]
1.平坦;平安:化险为~。
2.破坏建筑物(使成为平地):烧~弹。~为平地。
3.灭掉;杀尽:~灭。~族。
4.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称周边的民族:淮~。四~。
5.旧时泛指外国或外国人:~情。华~杂处。
6.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