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刀
【拼音】:wō dāo
【注音】:ㄨㄛㄉㄠ
【结构】:倭(左右结构)刀(独体结构)
【简体】:倭刀
【繁体】:倭刀
词语解释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青狐皮的别名。倭刀[wōdāo]⒈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⒉青狐皮的别名。
引证解释⒈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引《红楼梦》第五二回:“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忽听得‘喀把’一声,就从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杀人不沾血的缠钢折铁雁翎倭刀来。”⒉青狐皮的别名。引《嘉庆一统志·盛京奉天府五》“玄狐”注:“又有青狐,亦名倭刀,毛色兼黄黑,贵重次玄狐。”
网络解释倭刀毛皮倭刀,沙狐皮称之为“倭刀”,贵逊元狐。古代有“一品玄狐,二品貂,三品四品穿倭刀”之说。《红楼梦》第一零五回,贾府被抄物品中就有“元狐帽沿十副,倭刀帽沿十二副……”。
综合释义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红楼梦》第五二回:“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忽听得‘喀把’一声,就从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杀人不沾血的缠钢折铁雁翎倭刀来。”青狐皮的别名。《嘉庆一统志·盛京奉天府五》“玄狐”注:“又有青狐,亦名倭刀,毛色兼黄黑,贵重次玄狐。”倭刀[wōdāo]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宋时曾入贡。《喻世明言.卷四零.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看见两个差人,不住的交头接耳,私下商量说话。又见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动,害怕起来。」
汉语大词典(1).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红楼梦》第五二回:“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刀,也是镶金嵌宝的。”《儿女英雄传》第六回:“忽听得‘喀把’一声,就从衣襟底下忒楞楞跳出一把……杀人不沾血的缠钢折铁雁翎倭刀来。”(2).青狐皮的别名。《嘉庆一统志·盛京奉天府五》“玄狐”注:“又有青狐,亦名倭刀,毛色兼黄黑,贵重次玄狐。”
国语辞典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宋时曾入贡。倭刀[wōdāo]⒈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著称。宋时曾入贡。引《喻世明言·卷四〇·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看见两个差人,不住的交头接耳,私下商量说话。又见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动,害怕起来。」
辞典修订版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宋时曾入贡。《喻世明言.卷四零.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看见两个差人,不住的交头接耳,私下商量说话。又见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动,害怕起来。」
其他解释1.日本所制之佩刀,向以犀利着称。俗传能断金、切玉,又谓佩之可以避邪。有二种,大者名曰太刀,小者亦称脇差,均以鱼皮贴香木为鞘。宋时尝以入贡,欧阳修为作〈日本刀歌〉。今日本制刀者已少,古刀更难得而可贵。
其他释义1.日本旧时所制的佩刀,以锋利着称。我国古代称之为日本刀,又称倭刀。2.青狐皮的别名。
1.一把通体闪着乌光的倭刀向他劈来,差点把方俊劈成两半。
2.且从倭国贩些特产来卖,譬如说倭刀、倭马等值钱的东西,待有了我们自己的船只,便北上女真,换些人参、鹿茸之类的东西。
3.两者分开时,刀身可作短剑使用,刀柄可作判官打穴用,两者合起来时,便是东瀛人惯用的弯刀——倭刀。
4.朱猛拇指一按剑柄龙口,然后轻轻一旋,破倭刀的刀柄和刀身一下子分离开来,刀身掉落在地,发出一声脆响,刀柄则继续留在朱猛手中。
5.今日主要工作就是老蔡与陈新交接库房,老蔡拿了货册,打开一间西厢房,里面放的全是倭刀和折扇,平日打扫和擦拭是卢友和蔡申举在做。
6.王永双手持着四尺倭刀,舞成一片,同伴身死令他不得不独自面对三敌,一时间险象环生。
7.两人倭刀掉落一边,你咬我拽,恰如疯狗咬架,滚作一团。
8.进入大门,一个圆形的广场呈现在眼前,广场四周摆满兵器支架,上面摆放着林林总总各式奇形怪状的倭国武器,其中以倭刀、长矛居多。
9.此人头戴装饰有水牛角肋立的唐冠胄,身穿一套缥丝威的切付小札二枚胴具足,腰间别着一对倭刀。
10.松下参三审情度势,固本守元,把一柄倭刀抡起一道光圈,门户封得严严的,倒也无隙可乘。
读音:wō,wēi
[wō]
[ wō ]1. 古代对日作战时称日本为倭:倭奴。倭寇。倭刀。
[ wēi ]1. 古同“逶”,逶迤。
读音:dāo
[dāo]
(1)(名)用来切、割、削、砍、铡、斩的工具:菜~。
(2)(名)刀形的东西:冰~。
(3)(量)纸张的计算单位;一百张叫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