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斂
【拼音】:kē liǎn
【繁体】:科斂
【拼音】:kē liǎn
网友释义科敛,汉语词语,拼音为kēliǎn,意思是凑集或搜刮钱财。
辞典修订版按定例分派捐款敛财。《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吾虑卫士不法、胥吏科敛,重为民困。」《水浒传.第一二回》:「天汉州桥那几个大户,科敛些银两钱物,等候杨志到来。」
读音:kē
[kē]
(1)(名)学术或业务的类别:~目|文~|理~|牙~|眼~。
(2)(名)行政机关或某些机构的行政部门按工作性质分设的单位:秘书~|财务~。
(3)(名)生物学上指同一目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再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科。如松柏目有松科、杉科、柏科等。
(4)(动)〈书〉判定(刑罚):~以罚金。
(5)(名)古装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科、饮酒科等。
读音:liǎn
[liǎn]
1.聚集、收集:斂財。唐·王勃《餞韋兵曹》:“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聊齋志異·卷十一·竹青》:“訊知其由,斂貲送歸。”
2.約束、節制:收斂;斂容。《漢書·卷七十六·張敞傳》:“此言尊貴所以自斂制,不從恣之義也。”《紅樓夢·第九十七回》:“寶玉見了父親,神志略斂些,片時清楚,也沒什麼大差。”
3.退縮。見“斂手”、“斂足”等條。
4.為死者更衣入棺。通“殮”:殯斂。宋·錢公輔《義田記》:“歿之日,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5.賦稅。《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資治通鑑·卷二五二·唐紀六十八·僖宗乾符二年》:“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
6.姓。如五代時有斂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