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法院
【拼音】:chuán fǎ yuàn
【注音】:ㄔㄨㄢˊㄈㄚˇㄩㄢˋ
【结构】:传(左右结构)法(左右结构)院(左右结构)
【简体】:传法院
【繁体】:傳法院
词语解释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传法院[chuánfǎyuàn]⒈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引证解释⒈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网络解释传法院传法院,宋官署名。属鸿胪寺。掌翻译佛经,润色文字。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
综合释义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宋太宗所设翻译佛经之馆也。《宋会要》:「太平兴国五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八年,改为传法院。」;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部·传法院》:「隋有翻经馆。唐初亦有翻译之事,元和后废。太宗之置兹院,亦隋翻经馆也。」
汉语大词典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其他解释宋太宗所设翻译佛经之馆也。《宋会要》:「太平兴国五年,诏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度地作译经院,中设译经堂。八年,改为传法院。」;宋、高承《事物纪原·真坛净社部·传法院》:「隋有翻经馆。唐初亦有翻译之事,元和后废。太宗之置兹院,亦隋翻经馆也。」
其他释义1.宋代翻译佛经的机构。太平兴国五年于太平兴国寺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宋高承《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1.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寺、方广寺及传法院、黄庭观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镡,规模大小虽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2.其它如广浏寺、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寺、方广寺及传法院、黄庭观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镡,规模大小虽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查字典造句https://www.chazidian.com/zj-81470/
3.其它如广浏寺、湘南寺、丹霞寺、铁佛寺、方广寺及传法院、黄庭观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镡,规模大小虽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查字典https://www.chazidian.com造句】
读音:chuán,zhuàn
[chuán]
[ chuán ]1. 转(zhuǎn )授,递:传递。传输。传戒。传统。言传身教。
2. 推广,散布:宣传。流传。传名。传奇(a.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b.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c.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 zhuàn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左传》。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传》。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读音:fǎ
[fǎ]
(1)(名)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强制遵守的法律、指令、条例等行为规则的总称:宪~。
(2)(名)方法、方式:写~。
(3)(名)标准样子;可以模仿的:取~。
(4)(名)佛教的教义;也泛指佛教和道教的:~术。
(5)姓。
(6)(动)效法:~后王。
读音:yuàn
[yuàn]
(1)(名)(~子;~儿)房屋前后围起来的空地:场~|当~儿。
(2)(名)某些机关和公共场所的名称:病~|产~|法~。
(3)(名)指学院:国务~|敬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