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
【拼音】:xiān nóng
【结构】:先(上下结构)农(独体结构)
【简体】:先农
【繁体】:先農
【拼音】:xiān nóng
词语解释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先农[xiānnóng]⒈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
引证解释⒈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引汉王充《论衡·谢短》:“社稷、先农,灵星何祠?”《后汉书·礼仪志上》“力田种各耰讫”刘昭注引《汉旧仪》:“春始东耕於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校猎求初吉,先农卜上寅。”《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建一坛场,立起先农的牌位来,摆设了牛羊祭礼。”
网络解释先农先农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
网友释义先农,读音xiānnóng,汉语词语,意思是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
汉语大词典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汉王充《论衡·谢短》:“社稷、先农,灵星何祠?”《后汉书·礼仪志上》“力田种各耰讫”刘昭注引《汉旧仪》:“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韵》:“校猎求初吉,先农卜上寅。”《儒林外史》第四十回:“萧云仙建一坛场,立起先农的牌位来,摆设了牛羊祭礼。”
国语辞典传说中最先发明农业生产的人,一说为神农氏,一说为后稷。先农[xiānnóng]⒈传说中最先发明农业生产的人,一说为神农氏,一说为后稷。
辞典修订版传说中最先发明农业生产的人,一说为神农氏,一说为后稷。也称为「田祖」、「先啬」。
其他释义1.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或谓神农,或谓后稷。
1.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个月,就要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公九卿官员名单,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识牌。
2.毓妃从先农坛回来后便觉得四肢乏力,呼吸困难,昏沉之间想唤宫婢去请了太医来诊断,却发觉周遭空无一人,想唤却怎么也发不了声、使不上劲。
3.八国联军进犯中国后,强行传授“西教”信仰,导致各地先农坛屡遭“毁迹”。
4.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5.台前有一亩三分田地,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在先农坛行毕祭祀礼后,就去先农坛的观耕台来亲自耕田,并观王公大臣躬耕。
6.届时,先农坛内五组古代建筑群———神厨景区、太岁殿景区、具福殿暨观耕台景区、先农坛暨地祗坛景区、神仓景区将在修缮后首次迎接游客。
7.正阳门是皇帝专用的,清朝皇帝每年两次通过正阳门,一次是冬至到天坛祭天,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耕地。
8.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他将要在仪式上用到的种子和农具。
9.内城之外圈是天坛、地坛、先农坛、颐和园、圆明园遗址等。
10.只是,当人们还在说“张怡宁还年轻、何可欣是新锐”时,先农坛体校的“新新人”却已在“后浪催前浪”。
读音:xiān
[xiān]
(1)(副)时间或次序在前:~发制人|~礼后兵|~来后到。
(2)(名)祖先;上代:~人|祖~。
(3)(名)尊称死去的人:~父|~哲。
(4)(名)〈口〉先前。
(5)姓。
读音:nóng
[nóng]
(1)(名)农业:~村|~场|~具|~林|~忙|~田|~闲|~械|~学|~药|~产品。
(2)(名)农民:~会|~协|~夫|~妇。
(3)(名)(Nónɡ)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