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盖
【拼音】:bǎo gài
【注音】:ㄅㄠˇㄍㄞˋ
【结构】:宝(上下结构)盖(上下结构)
【简体】:宝盖
【繁体】:寶蓋
词语解释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基础解释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引证解释⒈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引《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於阶道侧竪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百亿宝盖弥覆其上。”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唐骆宾王《帝京篇》:“小堂綺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云笈七籤》卷一一四:“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旂荫庭。”清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十二:“宝盖逢花网,金函护叶笺。”⒉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网络解释宝盖(佛道伞盖)宝盖宝盖(汉字偏旁部首)宝盖,bǎogài,汉语词语,是汉字偏旁部首。文字偏旁为「宀」者。
综合释义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於阶道侧竪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百亿宝盖弥覆其上。”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唐骆宾王《帝京篇》:“小堂綺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云笈七籤》卷一一四:“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旂荫庭。”清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十二:“宝盖逢花网,金函护叶笺。”即宝盖头。详“宝盖头”。宝盖[bǎogài]用珍宝装饰的华盖。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文字偏旁为「宀」者,称为「宝盖」。《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跟手我又在示字上加一个宝盖头,他说这是我们宗室的『宗』字。」。
网友释义宝盖,bǎogài,汉语词语,是汉字偏旁部首。
汉语大词典(1).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观佛三昧海经·观四威仪品》:“于阶道侧竖诸宝幢,无量宝幡悬其幢头,百亿宝盖弥覆其上。”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唐骆宾王《帝京篇》:“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云笈七签》卷一一四:“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旂荫庭。”清黄遵宪《新嘉坡杂诗》之十二:“宝盖逢花网,金函护叶笺。”(2).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国语辞典用珍宝装饰的华盖。
辞典修订版用珍宝装饰的华盖。南朝梁.简文帝〈菩提树颂〉:「菩萨飞象,越香土而来仪,五百宝盖,腾光自合。」文字偏旁为「宀」者,称为「宝盖」。《官场现形记.第二四回》:「跟手我又在示字上加一个宝盖头,他说这是我们宗室的『宗』字。」
其他释义1.佛道或帝王仪仗等的伞盖。2.即宝盖头。详'宝盖头'。
1.飞蛾扑火烧翅膀,暧昧只因白天长,人尔相遇难分别,情棍默默横在心,非常宝车送给你,字字传情去宝盖。。
2.明朝的大功臣,因为他为朝廷立功,皇帝喜欢,就在他的姓上加了一个宝盖头,作为恩赐,于是有日兴就改称宥日兴了。
3.五尊释迦牟尼太子像在两序仪仗队,幢幡高树、香花供养、宝盖高擎及钟鼓齐鸣的氛围中,庄严隆重地恭迎至大雄宝殿。
4.而宙的书写是宝盖头,下一个果字。
5.比如“愛”字,除了中间的“心”,上部“爪”和秃宝盖,以及下部的“友”,均是有解的,但一般人识字,用不着管这些。
6.增勤法师,妙林大和尚双手合十,虔诚祈祷,而身着黄色袈裟的法师们紧跟其后,手执香炉、龙杖、幢幡、宝盖等法器以迎请舍利。
7.工作人员介绍,不那么惹眼的小草花也是成片成片地分布在园子里,很是漂亮,包括黄色小毛茛、黄色蒲公英、绛紫色宝盖草等。
8.如是种种灾难起时,当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种种香华、幢幡、宝盖、或百味饮食,至心供养。
9.字少了四点底,第一个宝字完好无损,第二个宝字却少了个宝盖头,看起来分明变成了“能宝玉军品”。
10.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宝盖头遮住了外面的寒风冷雨,一横三撇是家中人的期盼,向外的两撇是在外的人对家的眺望,一个竖钩把全家人紧紧的系在一起。
读音:bǎo
[bǎo]
(1)(名)珍贵的东西:献~|~塔|~物|粮食是~中之~。
(2)(形)珍贵的:~刀|~卷|~眷|~典|~剑。
(3)(名)旧时的一种赌具;方形;多用牛角制成;上有指示方向的记号。参看〔压宝〕。
(4)敬辞;旧时用于称别人的家眷、铺子等:~眷|~号。
读音:gài,gě,hé
[gài]
[ gài ]1. 有遮蔽作用的东西:盖子。锅盖。瓶盖。膝盖。天灵盖。
2. 伞:雨盖。
3. 由上往下覆,遮掩:覆盖。遮盖。掩盖。盖浇饭。
4. 压倒,超过:盖世无双。
5. 方言,超出一般地好:这本书真叫盖!
6. 用印,打上:盖章。盖戳子。
7. 造(房子):盖楼。翻盖。
8. 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盖闻”;②表大概如此,如“盖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盖未学也”)。
[ gě ]1. 古地名,在今中国山东省沂水县西北。
2. 姓。
[ hé ]1. 古同“盍”,文言虚词,何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