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胡子
【拼音】:hóng hú zǐ
【注音】:ㄏㄨㄥˊㄏㄨˊㄗˇ
【结构】:红(左右结构)胡(左右结构)子(独体结构)
【繁体】:紅鬍子
词语解释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伙打劫的人。红胡子[hónghúzǐ]⒈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伙打劫的人。
引证解释⒈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伙打劫的人。引瞿秋白《饿乡纪程》七:“我们常和哈尔滨人谈起,凡当地红胡子出没的所在,差不多总有日本人的踪迹。”冯德英《苦菜花》楔子:“一是逃到深山野林里,结合一伙同命运的人当‘红胡子’,专门打劫富豪,枪杀仇人;一是奔跑到关东去谋生。”
网络解释红胡子《红胡子》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制作发行的185分钟剧情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加山雄三、山崎努、团令子、香川京子等主演,于1965年4月3日在日本上映。
汉语大词典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伙打劫的人。瞿秋白《饿乡纪程》七:“我们常和哈尔滨人谈起,凡当地红胡子出没的所在,差不多总有日本人的踪迹。”冯德英《苦菜花》楔子:“一是逃到深山野林里,结合一伙同命运的人当‘红胡子’,专门打劫富豪,枪杀仇人;一是奔跑到关东去谋生。”
国语辞典旧时东北各省对土匪的称呼。东北最强悍的山匪,早年多是胡人,其驰骋于大草原上时,多喜欢戴红头巾,故称为「红胡子」。红胡子[hónghúzi]⒈旧时东北各省对土匪的称呼。东北最强悍的山匪,早年多是胡人,其驰骋于大草原上时,多喜欢戴红头巾,故称为「红胡子」。
其他释义1.旧时东北地区活动在深山野林中结伙打劫的人。
1.舍命不舍教,砍头风吹帽,前辈都是血脖子,我也染个红胡子。
2.这个时候布鲁红胡子将几大杯酒端上来,“勇士的酒杯”。
3.燕山连绵万里,大小绺子多如牛毛,想寻到青铜贼和红胡子都是千难万难,更何况是夺走他们嘴里的肥肉呢?
4.秦君知道此人,红胡阔脸,勇贯三军,是高达的又一爱将,名曰伏锯,人送外号红胡子,负责陨星的驻防军,而北部星域的重中之重就是陨星,足见他的地位。
5.母亲说出卡哨干啥,出去当"红胡子",蹲在山洞里等着劫大户?王小妮。
6.的道理,蓝氏姐妹与红胡子海盗誓不两立,正是最好的朋友。
7.半个时辰过去了,没见到那个红胡子闯进来,说明紫清韵果然挡住了那个红胡子。
8.他长得又怪又粗糙,一脸的雀斑,一个蓬乱的红胡子。
读音:hóng,gōng
[hóng]
[ hóng ]1. 像鲜血的颜色:红色。红叶。红灯。红尘。红包。红烧。红润。红艳艳。红口白牙。红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
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红人。红运。红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红。
3. 喜庆:红媒(媒人)。红蛋。红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
4. 象征革命:红军。红色根据地,红色政权。
5. 指营业的纯利润:红利。分红。
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红学。
[ gōng ]1. 古同“工”,指妇女的生产作业,纺织、缝纫、刺绣等。
读音:hú
[hú]
(1)(名)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人。
(2)(形)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琴|~桃|~椒。
(3)姓。
(4)(副)表示随意乱来:~闹|~说。
(5)(代)〈书〉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
(6)(名)胡子:~须。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