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肉
【拼音】:zuò ròu
【注音】:ㄗㄨㄛˋㄖㄡˋ
【结构】:胙(左右结构)肉(独体字)
【简体】:胙肉
【繁体】:胙肉
词语解释祭祀时供神的肉。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清昭槤《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定例: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只得就开了斋。”毛泽东《寻乌调查》第四章三:“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胙肉[zuòròu]⒈祭祀时供神的肉。
引证解释⒈祭祀时供神的肉。引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清昭槤《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定例: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只得就开了斋。”毛泽东《寻乌调查》第四章三:“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
网络解释胙肉胙肉,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zuòròu,指的是祭祀时供神的肉,如: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
汉语大词典祭祀时供神的肉。宋陆游《入蜀记》卷五:“招头盖三老之长,顾直差厚,每祭神,得胙肉倍众人。”清昭梿《啸亭续录·贵臣之训》:“定例:坤宁宫祭神胙肉,皆赐侍卫分食,以代朝餐,盖古散福之义。”《儒林外史》第二回:“先年俺有一个母舅,一口长斋,后来进了学,老师送了丁祭的胙肉来……只得就开了斋。”毛泽东《寻乌调查》第四章三:“肉有四个项目:一是‘胙肉’,从前是秀才、举人有功名的人分的,后头加上‘毕业生’。”
国语辞典祭拜鬼神用的牲肉。胙肉[zuòròu]⒈祭拜鬼神用的牲肉。引《金史·卷三一·礼志四》:「司徒又跪以胙肉进,皇帝受以授左右。」《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迟均、杜仪,引主祭的虞博士,亚献的庄征君,终献的马二先生,都跪在香案前,饮了福酒,受了胙肉。」
辞典修订版祭拜鬼神用的牲肉。《金史.卷三一.礼志四》:「司徒又跪以胙肉进,皇帝受以授左右。」《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迟均、杜仪,引主祭的虞博士,亚献的庄徵君,终献的马二先生,都跪在香案前,饮了福酒,受了胙肉。」
其他释义1.祭祀时供神的肉。
1.现在,山东徒河黑猪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虔诚的态度深耕有机绿色养殖,以严谨的精神严把质量,生产出来的徒河黑猪肉足可祭告上天,其品质贵重不输胙肉。
2.也速该殁后一年,适遇春祭,诃额仑去得落后,就被他屏斥回来,连胙肉亦不给与。(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
3.也速该殁后一年,适遇春祭,诃额仑去得落后,就被他屏斥回来,连胙肉亦不给与。(https://www.chazidian.com/zj-339001/造句网)
读音:zuò
[zuò]
(名)古代祭祀用的肉。
读音:ròu
[ròu]
(1)(名)人或动物体内接近皮的柔韧的物质。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
(2)(名)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枣~|冬瓜~厚。
(3)(形)〈方〉不脆;不酥:~瓤儿西瓜。
(4)(形)〈方〉性子缓慢;动作迟钝:~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