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1 字21 字41 字61 字81 字101 成语1 成语21 成语41 成语61 成语81 成语101 词语1 词语101 词语201 词语301 词语401 词语501 词语601 单词1 单词21 单词41 单词61 单词81 单词101 诗词1 诗词101 诗词201 诗词301 诗词401 诗词501 诗词601 诗人1 诗人21 诗人41 诗人61 诗人81 诗人101 名句1 名句21 名句41 名句61 名句81 名句101 近反义词1 近反义词21 近反义词41 近反义词61 近反义词81 近反义词101 造句1 造句101 造句201 造句301 造句401 造句501 造句601 字笔顺1 字笔顺21 字笔顺41 字笔顺61 字笔顺81 字笔顺101 歇后语1 谜语1 谜语11 谜语21 文言文1 文言文2 文言文3 百家姓1 百家姓2 百家姓3 字列表1 字列表51 字列表101 字列表151 字列表201 单词列表1 单词列表51 单词列表101 单词列表151 单词列表201 诗人列表1 诗人列表51 诗人列表101 诗人列表151 诗人列表201 诗歌列表1 诗歌列表51 诗歌列表101 诗歌列表151 诗歌列表201 诗句列表1 诗句列表51 诗句列表101 诗句列表151 诗句列表201 成语列表1 成语列表51 成语列表101 成语列表151 成语列表201 词语列表1 词语列表51 词语列表101 词语列表151 词语列表201 组词列表1 组词列表51 组词列表101 组词列表151 组词列表201
十二因缘词语详情
当前位置:首页 汉语词典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

【拼音】:shí èr yīn yuán

【注音】:ㄕˊㄦˋ一ㄣㄩㄢˊ

【简体】:十二因缘

【繁体】:十二因緣

解释

词语解释亦作“十二缘起”。十二因缘[shíèryīnyuán]⒈亦作“十二缘起”。

基础解释也称“十二缘起”。

引证解释⒈亦作“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依次缘起,构成三世两重的因果关系。摆脱十二因缘的束缚,即出离生死而证得涅槃。引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誌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网络解释十二因缘缘起(梵文、巴利文:Nidāna)也称十二缘起支(梵文:pratītya-samutpāda-aṅga,巴利文:paṭicca-samuppāda-aṅga),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综合释义也称“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为一切总的因果循环链条。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神异下·梁京师释保志》:“上尝问誌云:‘弟子烦惑未除,何以治之?’誌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唐王勃《益州绵竹县武都山净慧寺碑》:“三千法界,繇广位而出无明;十二因缘,自普济而登彼岸。”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深知十二缘起的道理,即可理解生死际的本质。”

国语辞典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十二因缘[shíèryīnyuán]⒈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著;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德语BedingtesEntstehen(Sprachw)​

辞典修订版佛教用语。佛教基本理论之一。指构成一切痛苦轮回的十二项要件。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是指对佛法的无知;行是指有意志的行为;识是指死后,由于过去的行为,导致投生的心识;名色是指处在母胎中的身、心(识除外);六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身体感官和认识对象;触是指感官对现象的接触;受是指接触后产生的感受;爱是指感官接触后生起的欲望;取是指执着;有是指导致轮回的行为。十二缘起之间的关系像环链相扣。老死和一切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爱缘于受;受缘于触;触缘于六处;六处缘于名色;名色缘于识;识缘于行;行缘于无明。后者决定前者的存在,因此去除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的投胎,以至生和老死的一切烦恼也灭除。也称为「十二缘起」。

其他释义也称“十二缘起”。佛教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为一切总的因果循环链条。

十二因缘造句更多 >>

1.外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

2.总之,十二因缘中的各个环节,是互为因果的,人类之所以陷于悲剧,人类的痛苦所以没有终了之时,都由于它的桎梏。

3.佛祖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证得十二因缘,继而总结出苦集灭道四谛,“了生脱死”。

4.经过长时间的静坐思维,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夜,豁然大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时年三十五岁。

5.关于六道轮回的道理,在释典中,以十二因缘说得最为明白;若。

6.x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

7.经过长时间的静坐思维,终于在腊月初八那夜,豁然大悟“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时年三十五岁。【www.chazidian.com/zj-139464/查字典造句网】

8.外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指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所行之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等法,泛指显教。(查字典造句www.chazidian.com)

字义分解

读音:shí

[shí]

(1)(数)数目;九加一后所得。

(2)(形)表示达到顶点:~足|~成。

读音:èr

[èr]

(1)(数)数目字:一~。

(2)(数)序数;表顺序:第~。

(3)(形)次等的:~把刀。

(4)(形)两样:不~价。

读音:yīn

[yīn]

(1)(动)〈书〉沿袭:~循。

(2)(介)〈书〉凭借;根据:~势利导|~陋就简|~地制宜|~人成事。

(3)(名)原因(跟‘果’相对):~由|事出有~|前~后果。

(4)(连)因为:~病请假|会议~故改期。

读音:yuán

[yuán]

1.  因由,因为:缘由。缘何(为何,因何)。缘故。缘起。

2.  宿命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缘分(fèn)。化缘。姻缘。一面之缘。

3.  沿,顺着:缘法(沿袭旧法)。缘木求鱼。

4.  边:边缘。

十二因缘相关成语

十二因缘相关词语

上一个:十二重楼

下一个:十二金牌

相关推荐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是什么

四川高考志愿填报方式:1、进入页面;2、修改密码;3、填报须知;4、查看个人基本信息;5、志愿类别选择;6、填写志愿和修改志愿;7、填写或修改志愿结束后,单击页面底部的[保存并提交]按钮,则所填写的志愿数据将得到保存,保存即表示该批次志愿已经提交。

分享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