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
【拼音】:xiān nóng tán
【注音】:ㄒ一ㄢㄋㄨㄥˊㄊㄢˊ
【结构】:先(上下结构)农(独体结构)坛(左右结构)
【简体】:先农坛
【繁体】:先農壇
词语解释祭祀先农之坛。先农坛[xiānnóngtán]⒈相传周代有籍田,并祀先农,历代封建王朝沿袭此制,均建先农坛以祭祀之。
引证解释⒈相传周代有籍田,并祀先农,历代封建王朝沿袭此制,均建先农坛以祭祀之。引《宋书·礼志一》:“整制千亩,开阡陌,立先农坛於中阡西陌南,御耕坛於中阡东陌北。”
网络解释先农坛(北京先农坛)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始称先农。春时东耕于藉田,引诗先农坛先农,则神农也”引;“坛于田,以祀先农”引。魏时,先农为国六神之一(“风伯、雨师、灵星、先农、社、稷为国六神”引)。藉天祭先农,唐前为帝社,祭坛曰藉田坛,垂拱年(公元685~688年)后改为先农坛。至此祭祀先农正式定为封建社会的一种礼制,每年开春,皇帝亲领文武百官行藉田礼于先农坛。
综合释义相传周代有籍田,并祀先农,历代封建王朝沿袭此制,均建先农坛以祭祀之。《宋书·礼志一》:“整制千亩,开阡陌,立先农坛於中阡西陌南,御耕坛於中阡东陌北。”先农坛[xiānnóngtán]祭祀先农之坛。《宋书.元帝纪》:「元嘉二十一年,春亲耕,立先农坛于藉田中。」;《唐书.礼乐志》:「高五尺,周四十步者,先农先蚕之坛也。」;《清会典图.礼制.先农坛》:「天神、地只、太岁三坛,合建于正阳门南之西。当都城未位,外垣南方北圆,砌以城甎,覆瓦,周一千三百六十八丈,门二,南为先农坛门,北为太岁门。内垣制方,覆以瓦内外丹雘,四面门各三间,均黑瓦绿缘,朱扉金钉,先农坛,大岁殿在其内。」
汉语大词典相传周代有籍田,并祀先农,历代封建王朝沿袭此制,均建先农坛以祭祀之。《宋书·礼志一》:“整制千亩,开阡陌,立先农坛于中阡西陌南,御耕坛于中阡东陌北。”
其他解释祭祀先农之坛。《宋书.元帝纪》:「元嘉二十一年,春亲耕,立先农坛于藉田中。」;《唐书.礼乐志》:「高五尺,周四十步者,先农先蚕之坛也。」;《清会典图.礼制.先农坛》:「天神、地只、太岁三坛,合建于正阳门南之西。当都城未位,外垣南方北圆,砌以城甎,覆瓦,周一千三百六十八丈,门二,南为先农坛门,北为太岁门。内垣制方,覆以瓦内外丹雘,四面门各三间,均黑瓦绿缘,朱扉金钉,先农坛,大岁殿在其内。」
其他释义1.相传周代有籍田,并祀先农,历代封建王朝沿袭此制,均建先农坛以祭祀之。
1.每年仲春亥之日前一个月,就要由礼部报请耕耤日及从耕三公九卿官员名单,由鸿胪寺在先农坛耤田两侧立好典礼仪式及从耕官员的位置标识牌。
2.毓妃从先农坛回来后便觉得四肢乏力,呼吸困难,昏沉之间想唤宫婢去请了太医来诊断,却发觉周遭空无一人,想唤却怎么也发不了声、使不上劲。
3.八国联军进犯中国后,强行传授“西教”信仰,导致各地先农坛屡遭“毁迹”。
4.以后,明、清两朝不仅沿用不废,还仿照《周礼》,建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等,形成今日的布局。
5.台前有一亩三分田地,每年的仲春亥日,皇帝在先农坛行毕祭祀礼后,就去先农坛的观耕台来亲自耕田,并观王公大臣躬耕。
6.届时,先农坛内五组古代建筑群———神厨景区、太岁殿景区、具福殿暨观耕台景区、先农坛暨地祗坛景区、神仓景区将在修缮后首次迎接游客。
7.正阳门是皇帝专用的,清朝皇帝每年两次通过正阳门,一次是冬至到天坛祭天,一次是惊蛰到先农坛耕地。
8.祭先农坛举行亲耕仪式前,还要在此查验他将要在仪式上用到的种子和农具。
9.内城之外圈是天坛、地坛、先农坛、颐和园、圆明园遗址等。
10.只是,当人们还在说“张怡宁还年轻、何可欣是新锐”时,先农坛体校的“新新人”却已在“后浪催前浪”。
读音:xiān
[xiān]
(1)(副)时间或次序在前:~发制人|~礼后兵|~来后到。
(2)(名)祖先;上代:~人|祖~。
(3)(名)尊称死去的人:~父|~哲。
(4)(名)〈口〉先前。
(5)姓。
读音:nóng
[nóng]
(1)(名)农业:~村|~场|~具|~林|~忙|~田|~闲|~械|~学|~药|~产品。
(2)(名)农民:~会|~协|~夫|~妇。
(3)(名)(Nónɡ)姓。
读音:tán
[tán]
(1)(名)土筑高台;用于祭祀会盟等。
(2)(名)土台;多在上面种花:花~|草~。
(3)(名)某些会道门设立的拜神集会的组织。
(4)(名)口小腹大的陶器:酒~。
(5)(名)指文艺界或体育界:艺~|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