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圆券
【拼音】:jīn yuán quàn
【注音】:ㄐ一ㄣㄩㄢˊㄑㄨㄢˋ
【结构】:金(上下结构)圆(全包围结构)券(上下结构)
【简体】:金圆券
【繁体】:金圓券
词语解释金圆券jīnyuánquàn。(1)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发行的一种纸币。金圆券[jīnyuánquàn]⒈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发行的一种纸币。英papermoneyissuedbyKuomingtangin1948;
基础解释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
引证解释⒈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发行的一种纸币。
网络解释金圆券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
综合释义解放战争后期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1948年8月19日开始发行,至1949年7月停止流通。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达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
国语辞典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七年(西元1948)发行的一种纸币。金圆券[jīnyuánquàn]⒈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七年(西元1948)发行的一种纸币。
辞典修订版国民政府于1948年(公元1948)发行的一种纸币。
其他释义国民党政府在1948年发行的一种纸币。
1.金圆券颁行了,法币三百万对金圆券一,合成金圆券四毫一丝;金圆二对银元一,合成银元二毫零五息。
2.孙科政府的造币工厂,夜以继日地印刷着面值百万的金圆券,以强制性手段兑换民间的黄金、光洋、法币和其他硬通货,以满足那些军中大佬们的逼债。
3.所谓币制改革,简单来说,即是以金圆券替代市场上流通的法币和东北流通券,人民所有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币,也必须限期兑换成金圆券。
4.可现在市面上到处都在传这金圆券会和法币一样会大贬值。
5.他说那时候的钱全乱套了,一块美金票子换过三块金圆券;一块金圆券换过三百万伪币。
6.1948年金圆券改革,蒋经国至上海进行经济管制,与孔宋集团发生正面冲突,工作受阻。
7.翁文灏宣布发行金圆券的时候,最高面值仅200元,而仅仅大半年之后,孙科内阁发行的金圆券最高面值已达100万元。
8.金圆券是南京国民党政府为支撑其崩溃局面而发行的一种本位货币。
9.谢大山看了一眼抽屉里面,有厚厚的一叠纸币,虽然不知道是金圆券还是日币,但绝对不会是人民币.
10.他说那时候的钱全乱套了,一块美金票子换过三块金圆券;一块金圆券换过三百万伪币。查字典造句网https://www.chazidian.com/zj-251270/
读音:jīn
[jīn]
1.俗称金子。金属元素,符号Au,原子序数79。赤黄色,有光泽,质软,延展性最强,化学性质稳定,易传热和导电。常用作合金、硬币、装饰品等。通称黄金。
2.金属:五~。
3.钱:现~。助学~。
4.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鸣~收兵。~鼓齐鸣。
5.比喻尊贵、珍贵:~口玉言。
6.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发(fà)。~灿灿。
7.朝代名(1115—1234)。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建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后迁都中都(今北京)、开封。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
读音:yuán
[yuán]
(1)(名)圆周所包围的一面。
(2)(名)圆周。
(3)(动)使圆满;使周全:~场|自~其说。
(4)(Yuán)姓。
(5)(形)圆满;周全: 这话说得不~。
(6)(名)我国的本位货币单位;也作元。
(7)(名)圆形的货币;也作元:银~|铜~。
读音:quàn,xuàn
[quàn]
[ quàn ]1. 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现代指票据或作凭证的纸片:债券。国库券。入场券。证券。稳操胜券。
[ xuàn ]1. 〔拱券〕门窗、桥梁等建筑成弧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