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衣
【拼音】:zhēng yī
【注音】:ㄓㄥ一
【结构】:征(左右结构)衣(独体结构)
【简体】:征衣
【繁体】:征衣
词语解释1.旅人之衣。2.出征将士之衣。3.泛指军服。
引证解释⒈旅人之衣。引唐岑参《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宋刘儗《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清孙枝蔚《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⒉出征将士之衣。引唐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宋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清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⒊泛指军服。引续范亭《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网络解释征衣征衣,拼音zhēnɡyī,出自《南楼送卫凭》。
综合释义旅人之衣。唐岑参《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宋刘儗《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清孙枝蔚《出门》诗:“冻树鷄鸣早,征衣烛灭迟。”出征将士之衣。唐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髮,报秋榆叶落征衣。”宋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清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泛指军服。续范亭《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网友释义征衣,拼音zhēnɡyī,出自《南楼送卫凭》。
汉语大词典(1).旅人之衣。唐岑参《南楼送卫凭》诗:“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宋刘儗《诉衷情》词:“征衣薄薄不禁风,长日雨丝中。”清孙枝蔚《出门》诗:“冻树鸡鸣早,征衣烛灭迟。”(2).出征将士之衣。唐赵嘏《送李裴评事》诗:“塞垣从事识兵机,只拟平戎不拟归。入夜笳声含白发,报秋榆叶落征衣。”宋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清顾炎武《赠朱监纪四辅》诗:“碧血未消今战垒,白头相见旧征衣。”(3).泛指军服。续范亭《寿徐老》诗之三:“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
国语辞典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所穿的衣服。
辞典修订版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所穿的衣服。唐.张说〈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诗:「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清.毛奇龄〈南柯子.驿馆吹芦叶〉词:「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军服。宋.司马光〈出塞〉诗:「霜重征衣薄,风高战鼓鸣。」
1.鸟向望中灭,雨侵晴处飞。应须乘月去,且为解征衣。
2.柳风被征衣刺穿胸膛的那一刻,忽然笑了,笑中带泪。
3.;又因为征衣都是黑布裁成,所以又叫“黑衣岭”。
4.征衣红尘化云烟,江湖落拓不知年,剑痴刀狂世纷云,今将衣钵卸双肩;踏尽千山无人识,当初枉受盛名牵,东风吹醒英雄梦,笑对青山万重天。
5.如今这支亲军就走在文远和张南身后,身穿崭新的火红征衣,顶盔冠甲,黑亮亮的甲叶映射出冰冷的光辉,胯下雄健的战马不时地打着响鼻。
6.大约一顿饭的功夫,不少洗得尽了兴的军士们纷纷上岸来,把满是尘土的征衣拿到湖边来洗,湖中大约还有三百多人还在尽情嬉戏。
7.有心不在意这种所谓的礼节,但看看眼前几个血染征衣的老红军正向自己行礼,却只得将万般的疑问和不快放下心头,也举手回礼,双方这才握手谈笑。
8.只是无法避免,经年尘土满征衣,黄沙百战穿金甲。
9.阿根廷足球史上从来不缺少优秀的后腰,雷东多更是其中翘楚,虽然他已经脱下征衣归隐江湖,但长发飘飘的神韵和举重若轻的优雅一直被传唱在潘帕斯草原。
10.巍巍宫阙接天长,九阍帝子欲开疆。东城健儿备鞍马,西城健儿市刀枪,家家裁征衣,户户舂军粮。稚儿犹在抱,漫语阿爷早还乡。君不见白骨蔽野纷如雪,高树悲风声飒飒。一朝英雄拔剑起,又是苍生十年劫。
读音:zhēng
[zhēng]
(1)(动)走远路(多指军队):~途。
(2)(动)征讨:出~|~战。
(3)(动)政府召集人民服务:~兵。
(4)(动)征收:~税|~粮。
(5)(动)征求:~稿|~文。
(6)(动)证明;证验:实物可~。
(7)(名)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候。
读音:yī,yì
[yī]
[ yī ]1.衣服:上衣。内衣。大衣。
2.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笋衣。
[ yì ]1.穿(衣服);拿衣服给别人穿:穿布衣。解衣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