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扎撒
【拼音】:hú zǐ zhā sā
【注音】:ㄏㄨˊㄗˇㄓㄚㄙㄚ
【繁体】:鬍子扎撒
词语解释同“胡子拉碴”。胡子扎撒[húzǐzhāsā]⒈同“胡子拉碴”。
基础解释同“胡子拉碴”,(形)形容满脸胡子未加修饰。
引证解释⒈同“鬍子拉碴”。引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老包头﹞大老远赶到援朝大队来报名,人事主任看他胡子扎撒的,五十开外了,想打发他回去。”
网络解释胡子扎撒同“胡子拉碴”。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四段:“﹝老包头﹞大老远赶到援朝大队来报名,人事主任看他胡子扎撒的,五十开外了,想打发他回去。”
其他释义1.同'胡子拉碴'。
读音:hú
[hú]
(1)(名)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人。
(2)(形)古代称来自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东西);也泛指来自国外的(东西):~琴|~桃|~椒。
(3)姓。
(4)(副)表示随意乱来:~闹|~说。
(5)(代)〈书〉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
(6)(名)胡子:~须。
读音:z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3.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4.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
)。棋子儿。6.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7.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10.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14. 姓。
读音:zā,zhā,zhá
[zhā]
[ zā ]1. 捆,缠束:扎辫子。扎腿。
2. 把儿,捆儿:一扎线。
[ zhā ]1. 刺:扎针。扎花。
2. 驻、扎:扎营。
3. 钻:扎猛子。
[ zhá ]1. 〔扎挣〕方言,勉强支持(“挣”读轻声)。
读音:sā,sǎ
[sā]
[ sā ]1. 放开,发出:撒手。撒网。撒谎(说谎)。撒气。
2. 尽量施展或表现出来:撒刁。撒奸。撒娇。撒欢儿。撒野。撒酒疯。
3. 姓。
[ sǎ ]1. 散播,散布,散落:撒种(zhǒng)。撒播。把酒端平,别撒了。
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