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劳动
【拼音】:wù huà láo dòng
词语解释经济学上指凝结或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跟“活劳动”相对)。也叫死劳动。
基础解释 即国际劳动节。全世界劳动人民团结战斗的节日。参见“[[国际劳动节]]”。
综合释义指劳动者生产出产品的劳动。因为这种劳动已凝结在产品实物之中,故称。
1.物化劳动已经是死劳动,只有活劳动才具备二重属性,才有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问题。
2.先进的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但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缺乏理论依据的。
3.以学术性科技期刊再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为出发点,分析学术性科技期刊的价值构成。
4.高等院校人才成本是指一定时期培养每个学生所消耗的全部费用,即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形式的总和。
5.开发成本或历史成本,指对技术开发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补偿。
6.因此,物化劳动价值论并非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完善和发展,必须坚决反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谬论。
7.物化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必要务件,是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凝结和载体。
8.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9.城市基础设施作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凝结,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10.这三个热点问题分别是:物化劳动能否创造价值,服务劳动、管理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读音:wù
[wù]
(1)(名)东西:~品|宝~。
(2)(名)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议。
(3)(名)内容、实质:言之有~。
读音:huà,huā
[huà]
[ huà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化。分化。僵化。教(jiào )化。熔化。融化。潜移默化。化干弋为玉帛。。
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化缘。化斋。
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化。绿化。
4. 习俗,风气:有伤风化。
5. 特指“化学”:化工。化纤。化肥。
[ huā ]1. 同“花”。
读音:láo
[láo]
(1)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劳力。劳逸。功劳(功业,成绩)。按劳分配。
(2)辛苦,辛勤:劳苦。劳顿(劳累困顿)。劳瘁(劳累病苦)。劳碌(事情多而辛苦)。劳心。疲劳。烦劳。任劳任怨。
(3)劳动者的简称:劳工(旧时指工人)。劳资。
(4)用力:劳苦功高。勤劳。徒劳无功。
(5)用言语或实物慰问:慰劳。劳军(慰劳军队)。
读音:dòng
[dòng]
(1)(动)改变原来位置或状态:搬~。
(2)(名)动作:一举一~。
(3)(动)使用:~脑筋。
(4)(动)感情起反应:~人。
(5)(动)开始做:~工。
(6)(副)动不动;常常:观众~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