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非文过
【拼音】:shì fēi wén guò
【注音】:ㄕˋㄈㄟㄨㄣˊㄍㄨㄛˋ
【词性】:成语。
【简体】:饰非文过
【繁体】:飾非文過
词语解释粉饰掩盖过失、错误。饰非文过[shìfēiwénguò]⒈粉饰掩盖过失、错误。
引证解释⒈亦作“餙非文过”。粉饰掩盖过失、错误。引唐刘知几《史通·曲笔》:“舞词弄墨,饰非文过。”《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於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有如此者,皆诛杀也。”清陈梦雷《绝交书》:“老年兄怙终迷復,善於餙非文过。”
综合释义粉饰掩盖过失、错误。饰非文过[shìfēiwénguò]修订本参考资料:遮掩过失、错误。汉书˙卷六十四下˙贾捐之传˙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亦作护过饰非、文过饰非。唐.刘知几《史通.卷七.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母兵诸葛邓锺传.锺会》引三国魏.锺会〈母夫人张氏传〉:「孙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饰非文过,然竟不能伤也。」
国语辞典遮掩过失、错误。《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也作「护过饰非」、「文过饰非」。饰非文过[shìfēiwènguò]⒈遮掩过失、错误。《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也作「护过饰非」、「文过饰非」。成语解释饰非文过
成语词典版01.《三国志.卷二八.魏书.王母兵诸葛邓锺传.锺会》引三国魏.锺会〈母夫人张氏传〉:「孙氏辨博有智巧,言足以饰非文过,然竟不能伤也。」02.唐.刘知几《史通.卷七.曲笔》:「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捐之传》:“顺非而泽,不听而诛。”唐·颜师古注:“谓人有坚为辩言,不以诚质,学于非道,虽博无用,饰非文过,辞语顺泽,不听教命……”
1.我不会饰非文过的,国王要怎么处罚我就随他便。
读音:shì
[shì]
(1)(动)装饰:修~。
(2)(名)装饰品:首~|衣~。
(3)(动)掩饰:~词。
(4)(动)扮演:她在《渴望》里~刘慧芳。
读音:fēi
[fēi]
(1)(名)错误;不对:明辨是~。
(2)(副)不合于:~法。
(3)(动)不以为然;反对;责备:~难。
(4)(副)不是:~卖品。
(5)(副)表示否定;跟“不”呼应;表示双重否定;意思是一定要这样:~下苦功不可。
(6)(副)必须;偏偏;不行:~他莫可。
读音:wén
[wén]
(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
(2)(名)文章;作品:美~。
(3)(名)文言:半~半白。
(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
(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
(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
(7)(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
(8)(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
(9)(名)关于读书人的:~人。
(10)(名)姓。
(11)(量)一文不值。
(12)(形)柔和;不猛烈:~雅|~火。
(13)(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
读音:guò,guo,guō
[guò]
[ guò ]1. 从这儿到那儿,从此时到彼时:过江。过账。过程。过渡。过从(交往)。经过。
2. 经过某种处理方法:过秤。过磅。过目。
3. 超出:过于。过度(dù)。过甚。过奖(谦辞)。过量(liàng)。过剩。过犹不及。
4. 重新回忆过去的事情:过电影。
5. 从头到尾重新审视:把这篇文章再过一过。
6. 次,回,遍:把文件看了好几过儿。
7. 错误:过错。记过。
[ guo ]1. 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或已经:看过。用过。
2. 用在动词后,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拿过来。走过去。
[ guō ]1. 姓。